《斜槓青年》:到底是成功的危害?還是智商的危害?

我始終相信,喜歡看《水瓶集》的朋友們,多半都是偏向理性的、喜愛思考的、嚮往聰明的、愛好閱讀的、愛看書與電影的、內心純潔不愛看正妹卻被我逼著看的,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雖然無法和我一起走萬里路,但想和我一起讀萬卷書,然後變得更聰明的。這是我心中預設的「你」的模樣,希望我沒有猜錯。

Continue Reading

《走在夢想的路上》:將就,就是把「排除法」當成選擇的理由

本文接續《走在夢想的路上》:關於夢想,一個不解的疑惑。

先說結論:關於「如何尋找夢想」,魚群我向來就不相信所謂的「排除法」有用。

什麼叫「排除法」?用最直白的方式說,就是藉由不斷排除自己「不要什麼」,然後一項一項排除,最終找到自己「想要什麼」。

Continue Reading

《美國X檔案》&《解讀希特勒》:仇恨引發的極端火苗,永遠不會熄滅

德國作家哈夫納在《解讀希特勒》這本書中,有一個真知灼見:他認為希特勒這個人,比海珊更「高明」。

*海珊是前伊拉克總統,也是一位獨裁者,曾發動殺害140人的杜賈爾村滅村行動、實行殺死至少50萬庫德族人的種族滅絕計畫「安法爾行動」,曾入侵鄰國科威特、殘酷鎮壓伊拉克南部什葉派的穆斯林起義,逃亡半年後被美軍擄獲,經伊拉克軍事法庭審判後,於2006年被處以絞刑。

為什麼哈夫納說希特勒比海珊更高明?因為他竟然「自殺」了。

Continue Reading

一種我所深信的男女差異

男生和女生,除了生理構造的不同,在本質上有什麼差異?像這類問題,好像是一種大哉問。當有人說「男生就是如何如何」或是「女生就是怎樣怎樣」的時候,不知道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我總會習慣性地自問一句:「說這種話,背後有什麼根據嗎?」

Continue Reading

《自私的基因》&《腦筋急轉彎》:基因,真的有意識嗎?

《腦筋急轉彎》這部動畫電影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設定,電影把主角萊莉腦中的各種「情緒」擬人化,它們分別是樂樂(控制萊莉「開心」的感覺)、憂憂(控制萊莉「難過」的感覺)、怒怒(控制萊莉「生氣」的感覺)、厭厭(控制萊莉「討厭」的感覺)、驚驚(控制萊莉「害怕」的感覺)。

為什麼要這樣設定呢?我想是因為我們已經意識到,做為一個每天與無數情緒共處的智慧生命,直到今天為止,我們還是無法看透情緒的全貌,或是用一個明確的標準,去解釋「情緒」這玩意究竟是從何而來。我們活了一輩子,花了無數的時間去感受萬千情緒的枯榮生滅,但卻不知道它們的源頭在哪裡,甚至更細思極恐地想:我們其實很難去判斷,究竟是我們在控制著情緒,還是情緒在控制著我們?

Continue Reading

《刻意練習》:是什麼東西,在推動著一個人的「刻意」?

如果說,要精通一項技藝,需要非常專注且有系統地鑽研至少一萬個小時,而且過程是既枯燥又充滿艱辛的,那麼,當你聽到這樣一個事實,心裡會產生怎樣的感受?來,別客氣,請大聲地說出來。

「花一萬個小時不斷做重覆且枯燥的事?誰會沒事逼自己做這種蠢事啊!」我猜,你可能會這樣想。

Continue Reading

三隻小豬的故事:豬大哥的享樂哲學

承上篇:《三隻小豬的故事》。

在廣闊無邊的草原上,豬大哥泡在清涼的泥漿裡,閉上眼睛,回憶起自己過往的森林歲月。

為什麼要義無反顧地離開森林?有什麼非去不可的理由嗎?」離開森林前,動物們總是喜歡這樣問豬大哥。豬大哥心裡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問,但是,他卻不知道該怎麼用一兩句話說出他想說的答案。

Continue Reading

三隻小豬的故事

豬爸爸與豬媽媽死後,豬大哥、豬二哥與豬三弟,終於迎來他們截然不同的一生。

豬三弟是既勤奮又有憂患意識的豬,他知道森林裡相當危險,隨時會有大野狼找上他們,破舊的老家已經無法抵禦大野狼的攻擊,於是他決定第一個離開家,盡快到外頭找一塊空地,開始動手蓋房子。

Continue Reading

《快思慢想》:大腦偷懶的秘密

接續前一篇的討論——《快思慢想》:快思與慢想的基因演化研究,我們下了一個明確的結論,那就是人,本來就是不喜歡思考的物種。那麼,如果快思基因的存在,就是人類演化上的必然,無論怎樣都無法避免,那面對這種「遠古基因」的強烈干擾,我們又該怎麼辦呢?如果那些懶惰的快思基因,經過漫長演化的結果,就是只要一遇到需要動腦分析的決策,就會逼迫大腦開啟休眠模式,任憑「感覺」主宰一切判斷與選擇,那不是一件很糟糕、很荒唐的事嗎?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