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我所深信的男女差異

男生和女生,除了生理構造的不同,在本質上有什麼差異?像這類問題,好像是一種大哉問。當有人說「男生就是如何如何」或是「女生就是怎樣怎樣」的時候,不知道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我總會習慣性地自問一句:「說這種話,背後有什麼根據嗎?」

比如說:「普遍來講,女生有沒有比男生更細心?」遇到這種問題,有人會說有,並講自己看過的例子,有人會說沒有,然後也講自己看過的例子,結果雙方都有理由、都有例子,於是討論半天,誰也不服誰。「你說你是對的?哼,那又怎樣,我說的也沒錯啊!」結果到最後,雙方大多不歡而散。

再比如:「普遍來講,男生有沒有比女生更會賺錢?」一樣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但無論是說有的一方,還是說沒有的一方,也總能找到無數個例外,來證明另一方說的是「不完全正確」的,於是像這種討論,一樣從來沒有結論,大家總是各說各話,最後依然回到最初自己相信的立場。

而今天,我想提一種男女差異,這種男女差異,是我所見過的一種非常科學、非常具有解釋力的男女差異。坦白說,我會相信這個結論,完全是因為這個結論「背後的原因」實在太迷人、太有說服力了

我先說結論,你可以先估計自己相信幾成,後續我會給出原因,但我必須先強調,這篇文章的重點在原因,而不在結論。無論你相信與否,請留意重點在「原因」。

好,結論是——普遍來講,男生做事,比女生更習慣帶有「目的」;而女生做事,則比男生更喜歡「有很多選擇的感覺」。

接下來,我要說明為什麼我能得出這種結論。

*

首先第一個問題:男女差異,是從多少年前開始發生的事?

在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的經典名著《人類大歷史》這本書中,智人(也就是我們這個人種)是從距今20萬年前開始在東非演化,然後經過13萬年(也就是距今7萬年前),才開始了「認知革命」。在認知革命以前,智人歷史基本就是一片混沌,難以考證;認知革命開始了以後,再經過5.8萬年(也就是距今1.2萬年前),開始了「農業革命」,這時我們的老祖先馴化了動植物,開始出現永久聚落;接著就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距今500年前的「科學革命」從這時候開始,人類努力發展「科技」這項超能力,才短短五百年,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經搞出了一個生活在一千年前的老祖先,永遠也想像不到的科技時代。

好,我想強調的重點是——我們目前適應的生活方式(比如要生存就要賺錢,要賺錢就要到公司上班、到工廠工作)、接觸到的所有東西(比如電視、電腦、手機、機車、汽車、電器),主要都是在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以後,人類老祖先才開始慢慢一項一項接觸和適應的。而你知道嗎?從科學革命到現在,也就是這短短的五百年,在整個人類大歷史中,佔據多少百分比嗎?答案很驚人——只有500/200000,也就是0.25%不到千分之

所以,我們目前接觸的生活型態、對事物的認知與思考,是經過「科學革命」以後才產生的「新生活」與「新思考」。也就是說,用我們現在擁有的認知,去推測男女差異的原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因為男女差異,早在二十萬年前就已經有了,而我們現在的思考,卻完全忽略了那明明曾經存在過,而且是廣闊到不可思議的99.75%的時間!

*

好,認知到這個問題以後,如果我們要研究「男女差異」這個已經存在了二十萬年的事情,最合理的情況,是不是要觀察「人類的生活模式與思考模式持續的最長久」的那段時間?看看那段時間的男生女生都在幹嘛?有什麼不同的行為模式?知道了以後,再看看當時的男女差異,對比於現在的我們,具體造成什麼影響?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整個人類歷史進程從二十萬年前開始,智人在東非出現;七萬年前開始,是智人的「認知革命」,到一萬兩千年前,才正式開始「農業革命」。如果我們把「農業革命」當成界線,切割成兩個部分,農業革命前的生活方式,佔總體人類歷史的18萬8千年,也就是94%,農業革命以後,佔總體人類歷史的6%。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觀察的對象,應該很明確了吧!我們要知道「農業革命」以前,老祖宗到底是怎麼生活的?那時的男生女生都在幹嘛?他們之間有什麼差異?

*

關於這個問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David Buss就提出了著名的「狩獵採集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農業革命開始之前,人類主要是靠「採集」與「狩獵」維生,男生負責狩獵,女生負責採集。你相信這個推測嗎?我個人是非常相信的!因為動物界的男女分工大多是這樣!而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那可以用來解釋現今的男女差異嗎?答案是可以!而且意外解釋得通!

我們先講「採集」。採集需要什麼條件?是不是要會精挑細選?要能分辨哪些果子可以吃?哪些果子有毒?採集時是不是要盡量多方比較?有沒有發現,類似這樣的「採集行為」,很像現在菜市場裡的大媽大嬸在做的事?很像平常女生在百貨公司做的事?

是的,叢林變成了菜市場、變成了百貨公司,但延續十八萬年的基因是不會騙人的,舊社會的女性採集基因,就這樣被延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只是挑選的標準從「這顆果子有沒有毒」、「這株植物能不能吃」變成了「這顆水果甜不甜」、「這個顏色漂不漂亮」、「摸起來質感好不好」而已。現代女生心中那顆「想挑到最好」的心態,跟古時候的女性老祖宗是沒什麼不同的,只是以前挑的是挑果子,現在挑的是商品,本質並沒有改變。

*

再來看男生,男生為什麼普遍不喜歡逛街?不喜歡逛市場?答案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目的不明。是的,我們寧可在一旁滑手機、看影片,都更甚於漫無目的地在市場或百貨公司亂晃,你想想,這是不是超像狩獵社會的男生思維?古時候的狩獵者,在目標獵物還沒出現以前,是不是要盡量保存體力?因為狩獵的動物會跑會跳!是不是要有事前計畫?因為狩獵的動物會傷人!而狩獵期間,下手是不是要快狠準?因為獵物如果逃走,我們就要餓肚子!而狩獵完以後,是不是要趕快遠離這些「危險地帶」?

有發現的嗎?這非常像現代男生的逛街思維,我們普遍也不喜歡漫無目的亂晃,寧可坐在一個地方等人,或是買完東西直接閃人,這不是一模一樣的行為模式嗎?

是的,對男生來說,這樣的思考和行為之所以很難改變,是因為狩獵的習慣與基因曾經在男生的身體裡待過十八萬八千年,這種根深蒂固的「狩獵基因」,就是會讓男生在做事(狩獵)的時候,特別需要有個目標(獵物)。

而你再想想,容易被計畫外的商品打折促銷吸引的,是不是主要是女生?而如果買不到原本計畫要買的東西,女生是不是也比較不會像男生那麼焦慮?那麼生氣?這其實都可以用採集狩獵理論去解釋,因為男生做事比較要求目的性,而女生做事的目的性相對沒那麼強(比較重視挑選的好不好),所以女生比較能安心享受「逛」的樂趣,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是逛百貨公司、逛菜市場,甚至是逛世界(旅行),女生普遍都比男生更樂意帶著「純粹的好奇」去嘗試。

因為對女生來說,這種習慣也是天生的,畢竟採集的習慣與基因曾經在女生的身體裡待過十八萬八千年,這種根深蒂固的「採集基因」,就是會讓女生在做事(採集)的時候,特別喜歡有很多選擇(果實)的感覺,而在挑到好東西的時候,女生心裡得到的成就感,也容易比男生還要來得多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會說,男生做事,比女生更習慣帶有「目的」;女生做事,則比男生更喜歡「有很多選擇的感覺」。

P.S.你問我去交換、去旅行,是純粹因為「好奇世界」嗎?當然不,從到德國交換的第一天開始,我的目的就是寫書,這點在我心中是無比明確的。而這樣的思考與行為也可以同時說明,我身上有古代的男性狩獵基因喔!哈哈!這種猜想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