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怎麼辦?

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在兩千多年前說過:「先對自己說,你將要成為什麼,然後再告訴自己,必須要做什麼。」

——節錄自《蔡康永的情商課》

1.愛比克泰德沒說的是:在知道自己「將要成為什麼」(will be)之前,得先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want to be)。

2.而在「自己想要成為什麼」(want to be)這個問題上,往往就已經困人一生。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具體想要什麼、或想成為什麼。

3.再者,把「想做什麼」(want)當成「去做什麼」(do)的前提,原則上雖然正確,但卻無法解決那些「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的人的問題,反而會加劇這些人的困惑與無力感,造成心理上的負擔。

*

然而,在「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這個核心問題上,除了持續探索這個萬年老答案以外,還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雖然不見得正確,但我認為這個推論和腦補的過程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種,走的是老莊提倡的道家路線。

也就是凡事不要過於算計,一切順應本心,順其自然,人生順大勢而流淌,無論遭遇什麼悲喜福禍,都當成上天最好的安排,且是注定無法改變的命運。

第二種,走的是絕對的功利主義路線。

也就是一切以損益計算為依歸,人生的抉擇不代入主觀情感,盡己所能秉持理性客觀,一切以利弊計算考量後續行動,以最大的努力避免遭遇悲苦災禍。

上述兩種路線,當推演到最極致的時候,其實在「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這個問題上,在這兩種人的眼中,嘿,還真的沒那麼重要!

但前提是,必須要讓自己徹底貫徹一種意志。

*

比如說,上大學選專業,在「文科」與「理科」的選擇上,你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

這時,當你走道家路線,老子和莊子會跟你說:「年輕人,挑什麼都好,所以挑什麼都不要緊,人生啊,長著呢!每條路走下去,都能遇見不同的風景的,要說好,都能好;要說不好,都不好……」

這時你說:「可是,聽說走理工的出路比較好啊!」

「等一等,」老莊答道:「你一開始比較現實層面的損益,就不叫順應本心了!你這樣做,是沒有徹底貫徹我們這種意志的!」

老莊再說:「你必須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本心選,一旦開始算計,就會偏離所謂的『道』,而走向功利主義了。」

「呃,那我可以改走功利主義路線嗎?」

「也行。」老莊說:「但你也必須走徹底的功利主義路線,然後才能比較我們兩者孰優孰劣。」

「沒問題!」你說。

*

好,讓我們換個視角,用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待「文科」與「理科」的選擇。當然,這時的你還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

「哎呀!年輕人,這不是很好選嗎?」一個耳聰目明的功利主義者錢先生(我們姑且稱他為錢先生)向你走來,仔細分析道:「根據這幾十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理科畢業生的平均薪資多少錢,文科畢業生的平均薪資多少錢,兩者差了多少錢;理科畢業生平均多久就找到工作,文科畢業生平均多久才找到工作;理科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如何如何,文科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又是巴拉巴拉……」

「……所以說啊,選理科好啦!」錢先生說。

「所以,」你開口問道:「你所謂的分析,也就只是在比誰的薪資高、誰的出路好嘛!」

「是啊!不然呢?」錢先生推推眼鏡,再次解釋道:「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論出路、論薪資,從平均來看,就是理科好一點,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既然你分析得這麼有道理,那為什麼還有人選擇去讀文科?」

「或許他們是真的對某些科系感興趣吧!例如設計、藝術、音樂、文學……願意鑽研這些領域的人們,往往真的比較熱愛自身所學。」

「對所學有愛,這很重要嗎?」

錢先生精明地說:「或許重要,但對我們不重要。我們是功利主義者,『愛』這玩意兒太難具體量化,所以無法拿來當作選擇時的損益考量。所以單純就前景與薪資來衡量,選理科是更好的選擇。」

「那麼,萬一我後來發現自己選錯了,發現自己不喜歡理科,比較喜歡文科,那又該當如何?」

「你不會後悔。因為當你選擇一生相信功利主義,那此時此刻的決定(選理科),就是最理性、且最可能在將來避免貧窮、在未來過上好日子的最佳選擇。」錢先生說。

「那萬一,我要是真的不喜歡理科呢?」你追問道。

「你不喜歡?哈哈,這根本不重要啊!」錢先生說:「你喜不喜歡不是重點,重點是有沒有符合功利最大化。反正以後還會有新的變因出現,你以後可能會喜歡現在的選擇,也可能會不喜歡現在的選擇,這根本無從衡量。就算你改變心意,到時也能再重新做一次利弊分析,沒事的。」

「怎麼這樣!」你生氣地說:「難道我現在就不能回歸本心,挑一個自己比較喜歡、但可能前景沒那麼好的領域嗎!?」

「不行,你不能照著本心選。你這樣做的話,就又會回到老子莊子提倡的道家路線了。我們走的是極致的功利主義路線,所以要盡量避開自己的主觀感受,永遠保持公正理性客觀,一切以利弊好壞來分析,做出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你真像個沒血沒淚沒感情的冷血動物!」你指著錢先生的鼻頭說。

他攤著手說道:「是啊!我是冷血,但我在『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這個核心問題上,完全不會糾結。確切來說,這問題對我而言,根本一點都不重要……而這,不就是你一開始最想解決的問題嗎?我解決了啊。」

*

此時,老子莊子走了回來,和錢先生站在一塊兒。

你問他們:「那麼,我可以選擇站在你們兩派中間,既要照著本心走,又要符合功利最大化嗎?」

「你要照著本心,就很難真的功利最大化。」老莊說。

「你想符合功利最大化,就很難真的順從本心。」錢先生再說。

「但是,」老莊和錢先生齊聲說道:「你還是可以站在我們兩派中間。」

「那我會變成怎樣?」

「你不會變成怎樣,就只是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樣,不斷地迷惘人生的每一個抉擇,然後時時刻刻,糾結著要順從本心還是順從功利……然後在兩者的拉扯間,支離破碎地走下去。」

「天啊!聽起來好痛苦……難道這是不能迴避的嗎?」

「以後就可以了。」

「太好了!是因為迷惘自動消失了嗎?」

「不是,是日子久了以後……你就會習慣(迷惘)了。」說完,老莊與錢先生拂袖而去。

你可能也喜歡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