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快思與慢想的基因演化研究

人,就是不喜歡思考的物種——雖然這觀點,我在《封鎖》feat.《人類大歷史》:思考,是一件多餘的事中有詳細提及,但思來想去,還是用此結論,做為本文的開頭最好。

假設你今天要買一罐醬油,結果到了超市,卻發現架子上起碼有十種以上的牌子供你選擇時,你該怎麼辦?你會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研究每一種牌子的特性,從品質到價格,從銷量到名聲,經過抽絲剝繭萬般比較後,才挑出某罐「最好」的醬油嗎?

Continue Reading

《21世紀的21堂課》&《王牌大律師》:正義,到底在哪裡?

想要追求正義,除了要有一套抽象的價值觀,還必須能夠明確掌握因果關係。如果你去採蘑菇,要餵養小孩,我卻用暴力把整籃蘑菇搶走,這意味你的一切辛勞將付諸流水,你的孩子必得挨餓入睡,而這當然是不公平的。這件事的因果關係很清楚,也很容易理解。

但不幸的是,現代全球化世界天生就有一個特點:因果關係高度分化且複雜。例如,我可能就是靜靜待在家裡,從來沒傷害過任何人,但對左翼運動人士來說,我完全就是以色列軍隊及西岸屯墾區殖民者的共謀。在社會主義者眼裡,我過著舒適的生活,是因為我也共同奴役了第三世界血汗工廠裡的童工。動物福利提倡者告訴我,我的生活交織著史上最醜惡的犯罪事件:綁架了幾十億隻家禽家畜,進行大規模的屠殺剝削!

Continue Reading

《21世紀的21堂課》:演算法的意志

以前,在網路還不發達的時代,資訊本身很值錢,誰先掌握了資訊,誰就先掌握了權力。

現在,因為網路太過普及的關係,資訊大爆炸的結果,恰恰讓資訊本身,成了最不值錢的東西。

比如說,德國的布倫瑞克市(Braunschweig)今天發生了一起搶劫案,這時我突然問你:請問布倫瑞克在德國的南方還是北方?你知道嗎?

不知道?沒關係,你信不信你三十秒內會知道?

Continue Reading

《吸睛的科學》:因為絕望,所以相信

當周圍環境變得較無法預測時,動物往往會出現「迷信式學習」。人類也是如此,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似乎也較常出現迷信的舉動。由於人們無法控制這個世界,只好轉而控制自己的行為。只要因為任何理由發生意外事件,就會引發人們對於因果關係的推論,促使大腦尋找相應的解釋。

上文節錄自《吸睛的科學》第五章:人類的生物天性。

Continue Reading

《邯鄲學步》:學習,本來就是不斷模仿的過程

在《莊子.秋水》裡有一則故事:從前,燕國壽陵有位年輕人,他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步伐非常優美,幾乎無可挑剔,於是他決定到邯鄲去學習怎麼走路。到了趙國以後,這位燕國年輕人果真迷戀上邯鄲人的步伐。

於是,他想要徹底秉棄自己在燕國學來的走路方式,開始在邯鄲街頭努力學習和模仿,過了一段時間,他問當地人自己的步伐像不像邯鄲人,別人說不像,他再問別人自己的步伐像不像燕國人,別人也說不像。最後,這位年輕人不但沒有學到邯鄲人的走路方式,就連自己原來走路的步伐也不記得了,於是便爬著回到燕國壽陵。

Continue Reading

《人類大命運》:未來世界的想像

2013年9月,牛津大學教授佛瑞(Carl Benedikt Frey)及奧斯本(Michael A. Osborne)發表〈就業的未來〉研究報告,調查各項工作在未來二十年,被電腦取代的可能性。根據他們所開發的演算法來估計,美國有47%的工作都屬於高風險。例如到了2033年,電話行銷和保險業務大概有99%的機率會失業。運動賽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銀員97%、廚師96%、侍者94%、律師助手94%、導遊91%、麵包師傅89%、巴士司機89%、建築工人88%、獸醫助手86%、保全人員84%,諸如此類。

由於接下來的科技發展潛力極其龐大,很有可能就算這些無用的大眾什麼事都不做,整個社會也有能力餵飽這些人,讓這些人活下去。然而,能有什麼事讓他們打發時間、獲得滿足?人總得做些什麼,否則肯定無聊到發瘋。到時候,要怎麼過一天的生活?

Continue Reading

《人類大命運》:人文主義革命

在看完《人類大歷史》(哈拉瑞的第一本著作)之後,一直想把手邊的《人類大命運》(哈拉瑞的第二本著作)一起看完,但發現要一口氣讀完實在太累了,畢竟作者想談的東西很廣,書裡的知識密度又很高,如果不一點一滴消化,弄清楚前因後果,很容易不知道作者在講什麼東西。於是上個月看了幾天,心生厭倦,就把書丟在書房角落蒙塵。

數天前,連續看了《熔爐》與《神秘河流》這兩部悲劇電影,心情籠罩在一片灰暗之中,故決定潛心讀書,把《人類大命運》認真拿出來看,想不到越看越上癮,越看越喜歡,到了今天,總算看超過一半。

Continue Reading

《薛西弗斯的神話》:歐亨利式的結局

法國作家卡謬曾寫過一段關於薛西弗斯得罪眾神的故事。

傳說,薛西弗斯因為得罪了眾神,被處以一種殘酷的懲罰。眾神命令他每天推一塊巨石上山,然後當他快要抵達山頂時,巨石永遠會因為重力再滾到山下,於是薛西弗斯日復一日地推,巨石日復一日地落,不斷重複,直到永恆。

請問,當你看到這樣的故事,會有什麼情緒與反應?是哭?還是笑?

今天來和大家聊一種非典型的寫作手法,也是戲劇中曾經風靡一時的流派:荒誕派戲劇。

Continue Reading

《封鎖》&《人類大歷史》:思考,是一件多餘的事

呂宗楨看著也覺得不順眼,可是他並沒有笑,他是一個老實人。他從包子上的文章看到報上的文章,把半頁舊報紙讀完了,若是翻過來看,包子就得跌出來,只得罷了。他在這裡看報,全車的人都學了樣,有報的看報,沒有報的看發票、看章程、看名片。任何印刷物都沒有的人,就看街上的市招。他們不能不填滿這可怕的空虛——不然,他們的腦子也許會活動起來。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

——上文節錄自張愛玲《封鎖》。

人思考,究竟是為了什麼?

關於這問題,我曾看過一種很有意思的解讀,趁著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Continue Reading

武俠小說的魅力

你知道,武俠小說最大的魅力是什麼嗎?是招式來去間的刀光劍影?是精煉純熟的文字魅力?是刻劃生動的故事劇情?

不,其實都不是,對我來說,武俠小說最大的魅力,是那被架空出來的世界——江湖。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