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秋水》裡有一則故事:從前,燕國壽陵有位年輕人,他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步伐非常優美,幾乎無可挑剔,於是他決定到邯鄲去學習怎麼走路。到了趙國以後,這位燕國年輕人果真迷戀上邯鄲人的步伐。
於是,他想要徹底秉棄自己在燕國學來的走路方式,開始在邯鄲街頭努力學習和模仿,過了一段時間,他問當地人自己的步伐像不像邯鄲人,別人說不像,他再問別人自己的步伐像不像燕國人,別人也說不像。最後,這位年輕人不但沒有學到邯鄲人的走路方式,就連自己原來走路的步伐也不記得了,於是便爬著回到燕國壽陵。
有人說這叫「邯鄲學步」,意思是要勸人「不要一味盲目模仿」。坦白說,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就覺得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有問題!首先問:如果不是透過大量模仿和學習燕國人走路,那在最一開始的時候,這位燕國年輕人是怎麼學會燕國的步伐的?難道他是天生就會燕國步伐的嗎?
進一步說,如果這位燕國的年輕人自幼就是靠著大量模仿而學會燕國步伐,那為什麼他就不能再一次透過大量模仿,來駕馭所謂的邯鄲步伐?我一直都覺得這成語的寓意是在誤導小孩,因為這個燕國年輕人的學習方式(也就是透過模仿來學習邯鄲人怎麼走路)根本就合理到無可挑剔,只是他練習的量還不夠大、學習的時間還不夠長,因此才還沒真正學會而已,怎麼結論會突然變成「不該盲目模仿」呢?
*
學習,本來就是一種「不斷模仿」的過程;所有的風格與創新,則是一種「多方模仿」的綜合;而所謂的靈感,就是從「不斷模仿」和「多方模仿」中一點一滴誕生的。
所以,為什麼人要多閱讀、多吸收新知、多接觸人群、多看書籍電影,因為從本質上來看,我們就是喜歡透過模仿他人來吸收他人的思考、他人的智慧、他人的觀點、他人的言語、他人的信念……藉此,提升自己。
這樣不斷模仿與學習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永遠是一種進步,而不會是一種退步。會覺得自己沒學成或沒學好,可能只是模仿的量還不夠、或是模仿的對象本身有問題、亦或是自身學習能力太差所致,但是如果去強調「因此就不該去模仿他人」就很奇怪了,因為一個人在模仿他人的過程中,本來就會一邊學習一邊進步,就像這位燕國的年輕人一樣,我始終認為他的學習方式是完全沒問題的,只要他繼續認真模仿下去、繼續認真學習下去,或許哪天某個靈感一來,他就能自創出一套燕國混合邯鄲的走法啊!所有的風格與創新,不就是這麼來的嗎?所有剎那間誕生的好靈感,不就是從「模仿」這個行為而起的嗎?
*
學習,本來就是一種「不斷模仿」的過程;所有的風格與創新,則是一種「多方模仿」的綜合;而所謂的靈感,就是從「不斷模仿」和「多方模仿」中一點一滴誕生的。
努力模仿,是不會像燕國這位年輕人一樣迷失自我到這種地步的。而如果我們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完全封閉自己的世界,不接觸外界任何人事物的刺激,那他獲得的其實也不是什麼自我的純真,也談不上什麼「進化」與「退化」,而只是「保留」生物最原始的本能與狀態而已。
所以,如果「邯鄲學步」的寓意真的是要勸人「不要一味盲目模仿」,你知道故事會變成怎麼樣嗎?
從前,燕國壽陵有位小孩,他不想模仿什麼,他不想學燕國的步伐,也對邯鄲的步伐沒有任何興趣,他既不想出門,也不想觀察父母(燕國人)是如何行走的,他害怕一味盲目模仿他人,就會失了自己的根,失去自己「最本來」的樣子。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其他燕國的小孩不斷著模仿著燕國的父母,他們傳承了燕國人的步法、燕國人的生活方式、燕國人的處世之道、燕國人的信仰與智慧;而邯鄲的小孩則不斷模仿著邯鄲的父母,他們傳承了邯鄲人的步法、邯鄲人的生活方式、邯鄲人的處世之道、邯鄲人的信仰與智慧。
在燕國與趙國之外的世界,因為不同人之間的不斷模仿,促成了無數種精彩的步法、生活方式、處世之道、信仰與智慧,而再透過各國人之間的不斷模仿,又有更多人發明了其他更新奇、更有趣的東西,世界因此變得越來越精彩、越來越有趣。
而這位始終不敢一味盲目模仿他人的燕國小孩,因為害怕自己被他人改變、害怕自己失去「最本來」的模樣……最終,一輩子都在自己的世界裡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