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道與佛道,是兩種相互對立且互補的人生追求,這兩者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得明確一下,何謂「貪、嗔、癡」。貪,是對美好事物的眷戀;嗔,是對不美好事物的厭惡;癡,是對事物的瘋狂追求。而貪嗔癡,在佛家的解釋中,是世間煩惱的最根本原因,且皆由欲望而生。換句話說,人有欲望,欲望會生貪嗔癡,貪嗔癡才讓人感到痛苦,這是佛家理解痛苦的方式。而所謂的入魔道,並不是把人變成什麼妖魔鬼怪,而是鼓勵人應該拿起執念,勇敢追求貪嗔癡。
第一個問題,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魔道的?嗯,我想就是當心中響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或不擇手段達到目的的念頭時,那一刻,即是入魔的開端。
舉個簡單的例子,《天龍八部》裡,有一個悲劇少年叫游坦之,他曾經是個意氣風發的聚賢莊莊主,後來為情成魔,為了博得心上人阿紫的歡心,他不惜一切代價犧牲自己,任人捉弄擺佈,甚至還毀了容,一輩子戴上面具,化名為「鐵丑」待在阿紫身旁,以換取她的開心。為了情愛,游坦之拿起了執念,追求了貪嗔癡,這時我們說,他所選擇踏上的,是一條情的成魔路。
*
那麼,為什麼比起歌頌執著的成魔路,這個世界會比較鼓吹放下執著的成佛路呢?
嗯,傷感情的地方終於來了,因為求不得心中想要的事物,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常態,甚至是一種必然。關於魔道的理解,小說《求魔》裡,有一段經典的詮釋:求是一種方式,註定曲折而蒼涼;魔是一種態度,註定冰冷而執著。求魔,一場黑夜裡的人生。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在無盡欲望的驅使下,人多半會卡在「欲求而不得,欲放而不捨」的反覆折磨裡,漸漸走向極端。就好比《天龍八部》裡,為了復興燕國而成魔的慕容復;比如《笑傲江湖》裡,為了報殺父之仇而成魔的林平之;比如《神鵰俠侶》裡,為情所苦而報復世間的李莫愁,他們那冰冷的執著所換來的一生,無一例外,都是悲劇收場。
但為什麼,他們還是選擇拿起執念,去堅持一個他們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的道路呢?
嗯,其實不為什麼,只是對一個執著的成魔者而言,求不得太痛苦了,而這種痛苦又反向地驅使他們嚮往解脫,因此他們不願意絕望,即使他們內心深處自始至終都知道,那執著的盡頭,多半只會換來自欺欺人的哀傷。
你說這樣很傻很不明智?其實不,在求魔者的眼裡,明明知道會失敗,卻還願意如飛蛾般撲向烈火,以求心中執念之全,換個角度想,這是很有骨氣、也很浪漫的殞落,因為他們到死前一刻,都沒有對不起自己的選擇、堅持的信仰,以及那個不曾改變的初衷。
*
最後再提一點,為什麼我一開始會說魔道與佛道是彼此互補的人生追求?
因為很有趣的,求不得,是佛道欲解之苦,換言之,魔道求不得的苦,佛道可以助其脫;可是,求得之樂,意即魔道之解脫,卻恰是佛道求不得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