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如何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我以前聽過一種很有意思的觀念,至今依然受用,但我發現很多人沒聽過,叫做——
人一切行動的背後,都是想要解決某一種痛苦。而且毫無例外。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如何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我以前聽過一種很有意思的觀念,至今依然受用,但我發現很多人沒聽過,叫做——
人一切行動的背後,都是想要解決某一種痛苦。而且毫無例外。
午後,風微涼,薄薄斜陽,灑落在青綠色的草地上。
草地上,有幾隻幼小的馬兒在吃草,還有米色的小牛和黑色的小山羊,牠們埋頭吃著草,那渾然忘我的模樣,似乎已經完全進入了自己與草的世界,完全沒在理會周遭人那充滿興奮與好奇的目光。
我曾聽過一個有趣的說法,說人這一生,其實都在追逐一種名為「心流」的狀態。什麼是心流的狀態?就是一種「全神貫注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中的狀態」。還有人把心流解釋成一種「最佳的生命體驗」,而我們這一生,都要盡可能地去追逐那種心流的境界。
偷得浮生半日閒,心情半佛半神仙;
萬古卷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Q:如果看到一個人比自己優秀,因此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好,甚至開始討厭自己,但又無法不去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到底該怎麼辦?
A:你知道嗎?其實所有的自卑,都是出於自戀。我來解釋一下,這個心理機制是怎麼發生的。
請問:如果妳是女生,看到新垣結衣,妳會感到自卑嗎?
妳不會,對吧?
為什麼不會?並不是因為妳對妳的美貌很有信心,而是因為身為一個正常人,妳並不會覺得「自己應該要比新垣結衣漂亮」。
而如果很不巧,妳不是正常人,妳竟然會覺得自己就應該要比新垣結衣還漂亮,那這種自戀,就是引起自卑的根源。
《那年,雨不停國》的女主角菁菁,因為想看演唱會,偶然離開了平時居住的山區,前往高雄。
在她離開的這段時間,山區卻發生了嚴重的土石流,她最愛的家人們,都在這場土石流中喪生。
甚至,她連家都回不去,因為整個村莊,都被埋在六層深的地下。
轉瞬之間,菁菁覺得她什麼都沒有了。
菁菁怕水聲,因為土石流帶走了她最愛的家人、帶走了她最愛的家鄉,所以每當下雨時,她總會戴起耳機;每當水龍頭漏水時,她總會拼命去鎖緊。因為她不想聽見水聲,水聲會讓她想起那場帶走一切的災難。
災難發生後,她被迫搬到東北角的叔叔家,而諷刺的是,那裡是全台灣最容易下雨的地方。
看完《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之後,心裡有很深的感觸。
最大的感觸是:這世界還真是它馬的不公平。
在這世上,每天都有好事發生,也都有壞事發生。
喜劇每天都在上演。同樣的,悲劇也不例外。
而這世間最大的不公平,就在於悲劇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時間,竟然可以是不一樣的。
《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大概是我近年來看過最好看的台劇了,不管是第一季還是第二季,都讓人一看就完全停不下來,很想知道後面的劇情會怎麼發展,誠心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
看完之後,內心有很多感觸,想跟大家分享。
*劇透提醒!以下內容會講到劇情,請斟酌觀賞!
我覺得活得越久,越是有一種感覺一一「喜歡」這種感覺,是會騙人的。
我「喜歡」一件事,就代表我對做這件事,是感興趣、是好奇的嗎?
我以前覺得是,但現在,我覺得未必。
我喜歡游泳,可是,你叫我研究如何擺手、研究如何踢水、研究如何扭動身體可以游更快,對不起,我沒興趣。
我喜歡游泳,但我對研究游泳沒興趣。
最近,佳餚在學日文。她跟我說,有時她會懷疑,學日文有什麼用?會不會學了以後,未來還是用不到?還是領低薪?
以前,我學德文的時候,也曾想過這個問題。學德文到底有什麼用?我又不會經常去德國,學德文要幹嘛?
學語言的一開始,可能是出於興趣、可能是出於必須、可能是出於一時的成就感、可能是出於語言課上的某個男孩女孩……不管一開始學習的理由為何,當激情褪去,你終究會在人生的某一刻感到遲疑,並遇上那個打從心底冒出的疑惑。
「學這個,有什麼用?」
nostalgia,是英文。
Nostalgie,是德文。
提這兩個詞語,只想表明一件事,不管是在英文或德文的世界,都有一個詞語,去形容這種「感覺」的存在。
沒錯,nostalgia是一種感覺,一種好像在中文的世界裡,無法被一個詞語歸納的感覺。
那麼,具體來說,什麼是nostalgia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