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越久,心中越有一種感受,那就是——我認為這世上根本沒有所謂「好的工作」,我們在追尋的,終究只是一份「夠適合自己」的工作。
所謂好的工作,這裡的「好」,究竟意味著什麼?錢很多嗎?那要到多少才能叫好?年薪一百萬?三百萬?還是五百萬?
仔細想想,不管多少,好像也都只是數字而已,這些數字越高,背後代表的,往往是更多的工作量、更大的責任、更長的工時、更重的壓力。
工作越久,心中越有一種感受,那就是——我認為這世上根本沒有所謂「好的工作」,我們在追尋的,終究只是一份「夠適合自己」的工作。
所謂好的工作,這裡的「好」,究竟意味著什麼?錢很多嗎?那要到多少才能叫好?年薪一百萬?三百萬?還是五百萬?
仔細想想,不管多少,好像也都只是數字而已,這些數字越高,背後代表的,往往是更多的工作量、更大的責任、更長的工時、更重的壓力。
教一門語言,比如說德語,假設一小時700元,如果一個禮拜教兩小時,一個月會有5600元的收入。一週五個工作天,如果每個晚上都教,每個月會多將近3萬元的收入。
最近幾週,學生要準備德檢,所以頻繁加課,導致晚上的課量大幅提升。不過這只是短期的,等學生考完試以後,課程結束,就會大幅降低課量。
因為晚上要上課,導致該追的劇沒追、該看的書沒看、該運的動沒做、該寫的文沒寫、該約的會沒約……坦白說,我覺得我損失超大。
越長大越發現,這世上好像只有一種職業,叫做「演員」。在求學階段,我們演的角色是學生;進了某間公司,我們演的角色是職員。在生活中,我們也扮演別人的子女、父母、兄弟姊妹、朋友、戀人等等。
差別只是在於,有的人知道怎麼演好某些角色,有的人演得比較爛,有的人演得很開心,有的人演得很痛苦,反正活在世上,只要與人接觸,無時無刻都在演戲,如此而已。
想通了以後,我興高采烈地跑去跟佳餚說我發現了這世間的秘密,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戴著某個角色的面具在活。
最近佳餚拿了一篇threads文給我看,大意是說:有個30歲精通德語的人去找工作,他要求每年120萬,以年薪保障14個月來看,每個月要8萬5。
而有趣的是,佳餚還不是第一個拿這篇文給我看的。在她拿給我看之前,已經有兩個朋友拿同樣的文給我看過了。
先給大家看看原文。
下文轉載自threads。
《年輕人很敢開薪水?》
朋友說上班聽到隔壁部門主管要找新人
主管:30歲,德語精通,你猜他要多少薪水?
組員:55000?
主管:以我們公司薪資結構去算,年薪14個月,他要120萬/年。算起來每個月要85000
在閒暇時光,我有在從事德語教學。之所以踏入德語教學的路,倒也不是因為缺錢,單純只是出於一種好奇,以及,我有這個能力。
當然,能賺錢確實是挺不錯的,可比起賺錢,我心裡其實更想知道一件事一一我一直想知道,那些想學德文的人,他們究竟在追求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都打從心裡好奇著。我好奇每個學德文的人,他們心中對這個問題,究竟有著怎樣的答案?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如何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我以前聽過一種很有意思的觀念,至今依然受用,但我發現很多人沒聽過,叫做——
人一切行動的背後,都是想要解決某一種痛苦。而且毫無例外。
我覺得活得越久,越是有一種感覺一一「喜歡」這種感覺,是會騙人的。
我「喜歡」一件事,就代表我對做這件事,是感興趣、是好奇的嗎?
我以前覺得是,但現在,我覺得未必。
我喜歡游泳,可是,你叫我研究如何擺手、研究如何踢水、研究如何扭動身體可以游更快,對不起,我沒興趣。
我喜歡游泳,但我對研究游泳沒興趣。
nostalgia,是英文。
Nostalgie,是德文。
提這兩個詞語,只想表明一件事,不管是在英文或德文的世界,都有一個詞語,去形容這種「感覺」的存在。
沒錯,nostalgia是一種感覺,一種好像在中文的世界裡,無法被一個詞語歸納的感覺。
那麼,具體來說,什麼是nostalgia呢?
「如果我的選擇,有人理解和支持,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如果我的選擇,沒人理解和支持,是一件不開心的事。」
這個想法,你認同嗎?如果認同,那就要小心了。因為這個想法的背後,藏著一個可怕的惡魔。
要知道,人的一生,其實就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組成,有的選擇很簡單,有的選擇很困難。
而什麼叫獨立?什麼叫成熟?其實就是這一句話一一敢於為自己做選擇。
這裡有一個關鍵詞:選擇。
我從以前,就一直對「跳脫舒適圈」這個詞很不解。
舒適圈,顧名思義,就是待得很舒服的地方,對吧?不然怎麼叫「舒適圈」?
而什麼叫跳脫?跳脫,不就是「離開」的另一種說法嗎?
所以跳脫舒適圈,講白一點,就是要人「離開你待得很舒服的地方」。
我一直都不懂,一個人如果在一個地方待得又舒適又快活,為什麼還要沒來由地跳脫?是要跳脫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