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如何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我以前聽過一種很有意思的觀念,至今依然受用,但我發現很多人沒聽過,叫做——

人一切行動的背後,都是想要解決某一種痛苦。而且毫無例外。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滑手機。

很多人滑手機,其實並沒有要幹嘛,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他就單純只是隨便看看,可能一下看FB、一下看IG、一下看Threads、一下看PTT、一下看Dcard、一下看YouTube……但是他的腦中,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沒錯,他就是單純的「看看」。

你說這種「看看」,可以怎麼解讀?

有人說這是在打發時間、有人說這是在浪費時間、有人說這是在享受時間,我覺得都對,都可以。

但其實,還有另一種更有意思的解讀,叫做——他正在解決痛苦。解決什麼痛苦?解決一個名為「無聊」的痛苦。

沒錯,「無聊」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其實是非常痛苦的,這種痛苦甚至可以深入骨髓,時時刻刻影響一個人的決定和行動。

因為無聊很痛苦,所以我一定要讓自己時時忙起來!

於是他滑手機,一沒事就滑,即使滑到覺得沒意思,他還是一直想滑。

他想讓自己沉浸在「我忙著找有趣的東西」這件事情上面,藉此催眠自己沒有感到無聊,避免無聊給自己帶來的痛苦。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滑手機這個行為背後的理由,其實究其根本,是因為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藏著某個「待解決的痛苦」。

而這個待解決的痛苦,在這個例子中,名為「無聊」。

*

在生活中,其實不只滑手機,有很多行為,都能用這套邏輯,得到很好的詮釋。

比如說,此時此刻的你。

你可以想想,此時此刻的你,為什麼會在看這篇文章?你會有現在這個行為,背後一定也有某種「待解決的痛苦」。

你說沒有?不,一定有,只是你還沒想到。我開頭說了:人一切行動的背後,都是想要解決某一種痛苦。而且毫無例外。

請記得最後四個字一一毫無例外。

你會點進〈水瓶集〉,可能就像前面提到的,你可能想解決的,是一個名為「無聊」的痛苦。

又或者,你看到「毫無例外」這四個字,好奇心瞬間被點燃,想知道我在講什麼,於是你選擇繼續看下去。雖然看完後,你不見得會得到滿足,但看到一半,觀念只知道頭不知道尾,一知半解的狀態,或是怕錯過的心態,會讓你覺得更痛苦。

這種痛苦在近代還有一個自己的名字,叫做「錯失恐懼症」,英文縮寫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

所以,你會看到現在,肯定也是想要解決某一種痛苦。

而同樣的,一個人如果看不到這裡,就急切地關掉〈水瓶集〉,那其實也代表著,他正在經歷某種更急迫、更需解決的痛苦。

可能是「作業沒寫完,不快點寫明天會交不出來」的痛苦。

可能是「明天要上班,不快點睡明天會爬不起來」的痛苦。

可能是「文章字太多,還要動腦還要吸收一大堆東西真是煩人」的痛苦。

所以你看,一個人不管有沒有看到現在,內心就有好多好多的痛苦在等待被注意、等待被救援。

*

我們常說,人要了解自己、認識自己,那麼人到底要怎麼了解自己?其實說白了,就是想辦法去了解自己的痛苦。

我們所有決策與行為的背後,一定都隱藏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痛苦。

探索痛苦的過程,就是探索自己的過程。

你越清楚自己的痛苦,就越能看懂你自己,進而掌握你行動的依據,於是你會漸漸知道,怎麼去「正確的使用」你自己。

越能搞懂自己痛苦的人,就越能搞懂自己的「原廠設定」,得到屬於自己獨有的「使用說明書」。

只可惜,關於怎麼了解自己、怎麼認識自己,課本沒有寫、爸媽不會講、老師沒有教,就算有教,方向可能也是歪掉。

於是很多人,唉,雖然下面這句話很殘酷,但我還是不得不說一一

到死,都搞不清楚自己是怎麼回事。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