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選擇,有人理解和支持,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如果我的選擇,沒人理解和支持,是一件不開心的事。」
這個想法,你認同嗎?如果認同,那就要小心了。因為這個想法的背後,藏著一個可怕的惡魔。
要知道,人的一生,其實就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組成,有的選擇很簡單,有的選擇很困難。
而什麼叫獨立?什麼叫成熟?其實就是這一句話一一敢於為自己做選擇。
這裡有一個關鍵詞:選擇。
什麼是選擇?選擇,就是自由意志的延伸。
人跟人為什麼會有差異?因為我們都有不同的想法。
因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會進行不同的選擇。
因為不同的選擇,我們才經歷著不同的人生。
而誤以為「自己的選擇,需要經過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其中最大、也最常見的迷思。
根據我的觀察,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有個本質上的差異。
東方教育的邏輯是一一老師說你能做的,你才能做。其他沒說你能做的,你就不能做。
西方教育的邏輯是一一老師說你不能做的,你不要做。其他沒說你不能做的,你都可以做。
這兩種教育思想,其實在很早期就形塑了東西方小孩的價值觀。
差異是什麼?如果你夠敏感,就能很快察覺到,差異在於「權力到底在誰的手上?」
東方教育的思想是一一老師說你能做的,你才能做。其他沒說你能做的,你就不能做。
這個邏輯的背後,事情的主導權與決定權,很明顯在「老師」身上。
這是「群體主義」思維,老師在主導你的行為,但同時,老師也為你的行為負責。
而西方教育的思想是一一老師說你不能做的,你不要做。其他沒說你不能做的,你都可以做。
這個邏輯的背後,事情的主導權與決定權,就很微妙的交到了「學生」的身上。
這是「個體主義」思維,你自己主導你的行為,但同時,你也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
*
而就是這麼微妙的差異,讓很多東方的小孩畢業了、長大了、出社會了、甚至頭髮白了,都沒有意識到一一
原來很多事情,是不用經過別人的同意和理解,自己就可以決定的啊!
「我想棄理工改讀設計,但朋友都不支持我,請問我該怎麼辦?」
「我想轉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父母都不理解我,請問我該怎麼辦?」
有沒有發現這種想法,跟坐在教室裡的學生的想法,其實是非常類似的?
他們都在把權力往外推給別人,交到朋友手上、交到父母手上、交到老師手上,並期待自己的選擇可以得到別人的支持與理解。如果別人不同意、不支持、不理解,就陷入不安與焦慮。
還記得東方的教育思想嗎?老師說你能做的,你才能做。其他沒說你能做的,你就不能做。
這個觀念,其實已經深深植入很多東方學生的心中,以致我見過很多的人,身體早就離開了校園,但觀念卻一直沒離開,
他做任何決定,還是跟坐在教室裡的學生一樣,一直想等待某個「老師」來點頭支持和同意,然後才敢做決定。
*
理工還是設計?現實還是理想?麵包還是愛情?人生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選擇,而選擇之所以困難,在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根本沒有標準答案。選什麼都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錯的。
而「沒有標準答案」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心又更慌了,又更不知所措,所以又更害怕做決定,畏首畏尾怕東怕西,甚至開始逃避做決定。
而到了這個時候,有的人就會開始亂抓浮木,誤把周遭人的肯定和否定,當成是標準答案。
「如果我的選擇,有人理解和支持,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如果我的選擇,沒人理解和支持,是一件不開心的事。」
於是在不知不覺間,就把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盤,悄悄地交到別人的手中,讓別人主導自己的選擇。
當然,說了這麼多,我不是在強調別人的意見和想法都不重要,別人的想法當然可以參考,但我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是這種「權力關係」的流轉,其實是相當微妙,也相當影響一個人的。
這種「權力關係」的流轉,在東方的教育思維下,是傾向「把權力往外發散」的,這也會導致很多人,在遇到問題時,會拚了命想向外找答案,而這時候「別人怎麼說」就顯得格外重要。
但「權力關係」的流轉,在西方的教育思維下,反而是傾向「把權力往內集中」的,所以遇到問題時,反而不會拼命到處問,而是會回歸自己的意志,從自身出發去找答案,而這時候「自己怎麼想」就顯得特別重要。
祝福所有在東方教育體制下長大的朋友們,在做人生的各種選擇時,都能看得清楚這種「權力關係」的流轉,把人生的決定權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