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崩壞的成人世界,與尚未崩壞的小小心靈

看完《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之後,心裡有很深的感觸。

最大的感觸是:這世界還真是它馬的不公平。

在這世上,每天都有好事發生,也都有壞事發生。

喜劇每天都在上演。同樣的,悲劇也不例外。

而這世間最大的不公平,就在於悲劇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時間,竟然可以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一出生,就跟著爸媽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有的人一出生,就看著爸媽天天吵架指責彼此。

有的人一出生,就含著爸媽精心準備的金湯匙。

有的人一出生,就跟著爸媽過欠債還錢的日子。

有的人,甚至小小年紀,爸媽就已經去當天使。

你說,這公平嗎?為什麼有些小孩,還來不及長大,就要承擔這世間的種種悲劇?

我說,是不公平,但其實也很公平。

因為沒人可以選擇悲劇什麼時候會掉在自己頭上,沒人可以選,所以對每個人都公平。

悲劇就像一顆骰子,它沒有特別針對誰,今天悲劇骰子骰到誰,悲劇就掉誰頭上。遇到了,就只能摸摸鼻子面對。

你說你年紀還小,還無法面對?

對不起,你沒有特權,因為悲劇骰子不會管你幾歲,人人都有可能被骰到,這才是世間最終極的公平。

誰先遇到,誰先面對,不針對誰,只是這樣而已。

只是,當小孩子遇到某個很沉重的悲劇,心裡很痛苦的時候,對他講這種話有用嗎?他聽得進去嗎?

當然不行,或許連大人都聽不進去。

因為這種理解,對於一個正在經歷悲傷的當事者而言,太殘忍,也太冷漠了。

就像你去診所,跟醫生說你覺得很痛苦,然後醫生跟你說:「沒事的,會痛很正常,你就好好跟疼痛相處,試著接受它,就這樣。

如果醫生這樣講,你走出候診室只會覺得,馬的這什麼爛醫生,我就是因為痛才來掛號,結果只會叫我學著忍耐。

「要是我很能忍,我還來這裡幹嘛?」

那麼問題來了,當悲劇不幸發生,當自己真的碰到那個過不去的悲傷,那種心裡的疼痛到底怎麼醫治?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阿丁與浩遠。

*

*下文微雷!會稍微點到劇情,請斟酌觀賞!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這部劇的主角,名字叫浩遠。他女友叫王丁筑,綽號阿丁。阿丁有個好朋友,叫林筱柔。

在第一集時,浩遠透過一支影片,看到了筱柔在小時候,經歷的那一場讓她「過不去」的悲劇。

在那場悲劇之後,她說,她覺得她的身體裡面破了好大一個洞。

你說,當悲劇已經發生,而且已經無法挽回時,筱柔該怎麼辦?她可以做什麼?她該怎麼繼續面對這個世界?以及那個討厭的自己?

我想對於筱柔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還是要試著重建自己那已經破碎的信念。

青春期,或者說尚未成年的孩子,普遍都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相信自己會在這世上,遇到白雪公主或白馬王子。

畢竟,童話故事是這樣告訴他們的。

但是,當自己帶著這種信念,去面對這個世界時,有的人比較不幸,他遇到的人,並不是那麼的善良。

青春期最大的痛苦,不是被甩巴掌,不是被拒絕,也不是被劈腿。

青春期最大的痛苦是,當自己全身心去投入一段感情時,童話故事曾經給我們許下的承諾,不見得會實現。

有的人比較幸運,可以收穫一場美好的感情。但有的人比較不幸,會遇到欺騙、利用、踐踏、甚至是傷害。

原來,我不是活在童話故事裡啊……

原來,拼命地去信任一個人,是可以這樣被糟蹋和利用的啊……

原來,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相信、都值得相信啊……

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那些「悲劇」的降臨,我們對人所建構的那些美好信念,逐漸崩壞與倒塌。

所以,在故事中,我們才會聽到浩遠的怒吼。

「我現在到底要相信什麼!你告訴我!」

而面對這個問題,吳老師說,他自己也不知道。

因為他自己,也是活得亂七八糟。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浩遠、筱柔與洪仔

*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

悲劇是隨機的,我們不曉得它什麼時候會掉到我們頭上。

但是我相信,信念這種東西,永遠是我們可以去學著掌握的,就算受到挑戰,那些美好的信念,也應該是可以被修復、被重建的。

只要你相信,這個信念夠值得相信,它就能成為你的力量。

「世間應該要有公理。」

「人間應該要有正義。」

「好人應該要得到幸福。」

「善良的人應該長命百歲。」

這些都是信念,你可以選擇質疑,也可以選擇相信。

而身為大人,尤其是師長,我認為應該要有辦法去引導一個遇上悲劇的孩子,去重建這樣的信念。

我們應該要讓孩子相信,這世上總會有人願意去理解他們的痛苦,總會有人想努力去填滿他們內心的空洞一一只要夠相信,就會有奇蹟。

這種重建信念的過程,可能很難很辛苦,但身為師長,至少也應該給予他們一點希望與信心吧!

在《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這個故事裡,世界是不完美的,或者說,是非常粗糙的。

有經營地下錢莊的議員、有協助地下錢莊討債的警察、有替議員背鍋坐牢的百姓、有被欺騙感情與身體而墜入深淵的女孩、有逾越師生與婚姻禁忌的老師、有無法面對負債與絕望而尋死的父親……這些世間的紛擾繁雜,與那些本該單純念書、談戀愛、玩樂器,正在經歷青春燦爛的孩子們,顯得格格不入。

在這個故事裡,我覺得阿肯學長是一個很棒的設定,他看起來喜歡打架,像個「問題學生」,但其實他只是一個很純情的男孩,他可以直言不諱的說自己喜歡筱柔、可以當著大家的面說筱柔是天使、可以大方地問筱柔為什麼討厭他,並且在筱柔封閉自己的時候,對她說不管她去哪裡,他都會永遠陪在她身邊……甚至在筱柔要離開時,還一邊哭一邊鼓勵她,要她一定要相信自己。

這是多麼純粹的善良啊!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阿肯學長與筱柔。

*

相比之下,我覺得吳老師真的不配當什麼老師,在我眼裡,他就是一個壞掉的大人。他利用著未成年的筱柔正在經歷的痛苦,來包裝自己在婚姻裡的無能與軟弱。他一腳跨越婚姻的禁忌,一腳跨越師生的禁忌,他既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更沒有一個身為老師的自覺與擔當,把自己周遭的人都傷害了一遍。

當吳老師與筱柔的事情曝光以後,他竟然還可以大言不慚地對浩遠說:「老師也是人,是人也會犯錯。

這種避重就輕的態度,實在讓人非常難以苟同。

我很喜歡浩遠對他說的那句話:「你是老師耶!什麼叫你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如果你連對錯都不知道,就不要出來當老師啊!

真的是說得太好了!一個人的是非不分,終究要看會不會影響和傷害到別人。如果不會,那還無所謂,但老師可是面對學生成長的第一線人員,是很多學生的模仿對象,本來就有更高的標準與責任,如果連老師自己都滿是缺陷,那要怎麼帶出正常的學生?

最後我想說,浩遠、阿丁、筱柔、阿肯學長跟洪仔,這些故事中的孩子們,他們雖然看過這個世界的粗糙,但很慶幸的是,他們並沒有選擇因此去陷害或算計別人。他們經歷過痛苦、經歷過爆炸,但是在我眼裡,他們並沒有崩壞。

就像浩遠,即使到了最後,手中那把沒有子彈的槍,都暗示著他仍努力守著自己心中最後的善良。

不管世界如何粗糙,我們總可以選擇善良,選擇不要崩壞。

我想,在看完這部戲以後,在看過這麼多崩壞的大人以後,或許這就是導演想透過這些孩子們,傳達給所有觀眾的,一個最基本、也最溫暖的信念吧。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