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提醒!下文會提及劇情!請斟酌觀賞!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這部劇,主要圍繞著一個少年殺人事件展開。年僅十三歲的男學生傑米,因涉嫌謀殺另一位女學生凱蒂而遭到警方逮捕。他一開始表現得很慌張、很無辜,且極力否認自己的犯行,但後來警方拿出了鐵證,監視器裡的畫面裡,傑米與凱蒂先是發生口角,接著傑米氣憤地推倒凱蒂,拿出兇刀拼命往凱蒂身上刺,使其當場死亡。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要讓傑米致凱蒂於死地呢?
隨著故事的推進,我們從另一位同學亞當的口中知道,原來凱蒂曾經在Instagram上,指涉傑米是一個「非自願獨身者」。因為這樣的標籤,傑米也受到了來自其他同學的嘲笑。
整個事件的發展是這樣的一一凱蒂的裸照先是遭到外流,傑米以此為由,向凱蒂提出了約會,他認為凱蒂會因為恐懼而對自己示弱,最終答應自己的邀約。沒想到凱蒂完全不領情,她果斷拒絕了傑米,並在不久後用Instagram表達了傑米是一個「非自願獨身者」。而這樣的嘲笑,直接使得傑米壓抑許久的自卑徹底爆發為憤怒,最終釀成了這場悲劇。
什麼是「非自願獨身者」呢?非自願獨身者的英文簡稱是Incel ( involuntary celibate ) ,指的是非常渴望與他人建立戀愛或性關係,但長年無法實現的人。
你說這樣的人多嗎?我想肯定不在少數,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這種遺憾我們都有過,得不到對方的關注與認可,肯定也會感到無比沮喪與難過,而面對這種感情上的失敗,我們終究也會懷疑,難道是自己很不好嗎?難道是自己長得太醜?還是長得太矮或太胖?還是對方覺得自己太笨了?還是自己太沒自信、太沒有幽默感?還是對方單純覺得自己很無聊?無數的自我否定,都像無情的拳頭,扎扎實實地打在自己身上。
尤其在青春期的階段,我們總特別渴望獲得同儕的認可,如果被貼上「非自願獨身者」的標籤,那對自尊心的打擊肯定也是無比沉重的。
這種自我否定,有的人扛得住,有的人沒辦法。那麼,如果扛不住怎麼辦?我們能用什麼辦法「接住自己」?
*
如果真的因為太痛苦,沒辦法一直檢討自己,那很遺憾,剩下的唯一一條路就是從別人身上找理由了!
「都是因為這個女生的標準太高啦!標準那麼高,將來肯定也不會有其他男人想接近!」
「她憑什麼姿態擺那麼高?憑什麼覺得自己值得那麼高的標準?也不照照鏡子,以為自己有多優秀?」
這種酸葡萄心理,表面上是對女生的攻擊與否定,本質上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只有把問題的原因歸咎於別人身上,自己才會覺得好過一些,自己也才會停止否定自己。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以上這些話語,都同樣指涉著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催眠,那就是一一我才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糟!我其實是很好的!
這是某些男生重建自信的方式,你說這種解讀很糟糕嗎?不,雖然這種方法有點黑暗,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是有用的。況且只要不真的說出口,心裡自己一個人這樣想,其實也不會真的有人受到傷害。
不過這種心理暗示需要小心操作,不然很容易會陷入極端的思維,這樣解讀的用意,目的是為了自我保護、是為了讓自己可以有時間重拾破碎的自信,而不是真的要去貶低他人。
只是,我們無法忽略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那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們,本來就特別渴望得到朋友與同儕的肯定,而越是渴求他人(無論是異性、同性還是同儕)的認可,當得不到的時候,遭受到的情緒反噬也會越大。沮喪、不安、壓抑、不甘、鬱悶、困惑、厭惡等等負面情緒,就會如拳頭般開始一次次往心裡招呼,而大多情況下,青春期的孩子們並不知道該怎麼接住這些負面情緒,只能正面硬扛。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沒有釋放情緒的管道,那這些負面情緒,就會開始侵蝕孩子的心靈,使其變得焦躁、變得敏感、變得易怒,最終演變成憎恨與暴力。在情緒的世界裡,「恨」是所有極端行為的催化劑,對自己恨則傷害自己,對他人恨則傷害他人,而很明顯的,《混沌少年時》的男主角傑米就是走上了這條道路。
*
傑米有錯,他不該殺人,所以應該得到法律的制裁,這點我完全同意。但是制裁了之後呢?我們還是無法去忽視傑米破碎的內心,他渴求父親的肯定,但是當他表現失常,父親不願意多看他一眼時,他心中那個巨大的失落與空洞該如何修復?傑米太想得到他人(父親、同儕、凱蒂)的認可了,但是他又經常求而不得,這是傑米心中最複雜難解的結。
而當這個結無法被打開、無法被梳理,那我們也無法保證,住在傑米心中的那頭野獸,會不會又在哪天跳出來控制傑米,甚至傷害他人,我想這也不是傑米想要的,我相信他也不希望自己變成那樣。但面對這種心中已經住著一頭野獸的孩子,我們還能給予他多少寬容?我們能期待傑米可以駕馭得住這頭野獸嗎?誰又該為傑米心中那頭野獸的誕生負責?是他的父母嗎?還是學校的教育?還是凱蒂?還是所有曾經排擠過他的同儕?又會不會其實所有的人都曾是滋養這頭野獸的養料?
推薦大家去看一看《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這部英劇,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非常讓人驚豔,真的是很沉浸式的觀影體驗,而且看完肯定會有很多感觸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