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界,就像一個大班級,而凡是大班級,就會有小團體。試想一下,如果今天我是一個討厭班長的人,於是我加入了某個「反班長」的小團體,我們聚在這個小團體裡一起說班長的壞話,請問這種行為,會使我這個人變得更中立、更客觀?還是更狹隘、更極端?
「班長真的很討厭!沒事就找大家麻煩。」原本,我只是有點討厭班長。
網路世界,就像一個大班級,而凡是大班級,就會有小團體。試想一下,如果今天我是一個討厭班長的人,於是我加入了某個「反班長」的小團體,我們聚在這個小團體裡一起說班長的壞話,請問這種行為,會使我這個人變得更中立、更客觀?還是更狹隘、更極端?
「班長真的很討厭!沒事就找大家麻煩。」原本,我只是有點討厭班長。
男生和女生,除了生理構造的不同,在本質上有什麼差異?像這類問題,好像是一種大哉問。當有人說「男生就是如何如何」或是「女生就是怎樣怎樣」的時候,不知道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我總會習慣性地自問一句:「說這種話,背後有什麼根據嗎?」
在生活中,我們都必須和「情緒」朝夕相處,然而,我們卻也經常因為控制不住它們而感到無力,在《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裡,更是大膽地把情緒直接當成控制人類的主角,因此在《自私的基因》&《腦筋急轉彎》:基因,真的有意識嗎?這篇文章中,我們試著從「動機」下手,試圖找出情緒控制人類的理由,以證明情緒才是人類真正的主人。但最終還是找不到,所以我們才放下了對情緒的探討,轉而去研究基因控制人類的可能性。
而這篇文章,我們要停留在「情緒」的世界裡。
當你說,一個人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時,你可曾想過,自己「真正」想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無論在現實中或網路上、無論在生活中或感情上,每次聽到有人在說這句話,心裡總是覺得很微妙。
首先,最常見的一種理解,就是把這句話聯想成「固執」。也就是說——因為他是個固執的人,所以他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可是等等,面對這句話,我們還有另外兩種理解,而且每換一種理解之後,感覺都會差很多。
人活著,為了什麼?有人說,活著是為了快樂。這點我大致同意,但同意之餘,又覺得這種理解,似乎有點偏狹——這世上的情緒有這麼多種,為什麼只有「快樂」這種情緒,才特別值得被人記住或擁有?
下面這張圖,是英國倫敦的夜景,你「喜歡」嗎?如果喜歡,請先記住這種感覺,然後繼續往下看。
「老師,你看目前的狀況,明年一月的學測還有希望嗎?」這句話我最近很常聽到,但對我這句話的對象,往往都不是學生本人,而是家長。不過每次遇到類似的問題,心裡都覺得既複雜又矛盾,因為有些學生,確實真的有希望;但有些學生,坦白說,是沒什麼機會的。
而面對那些沒什麼機會的學生的家長,當他們心急又無助地對你拋出這樣的問題,做為一個正常人,你會怎麼回答?你覺得家長比較想聽到哪一種答案?
妮妮在她三歲那年,得到了一隻很可愛的布娃娃,布娃娃是絲絨做的,觸感極為柔軟,妮妮非常喜歡,每當妮妮抱著娃娃入睡時,她總覺得自己是世間最幸福的女孩。後來,妮妮幫布娃娃取了個名字,叫做亮亮。
妮妮喜歡著亮亮,非常非常喜歡,喜歡到什麼程度呢?每當有人碰到亮亮的時候,妮妮都會生氣,因為她覺得亮亮是「屬於」她的,沒有人可以奪走她心愛的亮亮。就這樣,妮妮在她三歲那年,愛上了那種自己從未體驗過的「得到所愛」的快感。
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讓妮妮覺得幸福,失去屬於自己的東西,讓妮妮覺得痛苦,所以妮妮終於懂了——她要守護好亮亮,誰敢碰它一下,自己都必須要翻臉,因為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長大後,常聽人說他的夢想是「買車」或「買房」,聽到這樣的話,心裡總是覺得很有趣。
小時候,當有大人問「你有什麼夢想」的時候,你覺得他是期待你給出一個怎樣的答案?
你想,他是想知道你「想成為什麼」,比如說醫生、律師、老師?
還是,他是想知道你「想得到什麼」,比如說機器人、洋娃娃、冰淇淋?
是的,我們都知道,其實是前者對吧?
常聽人說「有錢才能談興趣」,每次聽到有人在倡導這種觀念,我都會不自覺皺眉。
仔細想想,我們之所以喜歡賺錢,應該是因為錢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選擇。就像是,如果一份工作賺來的報酬,全部只能拿去7-11使用,其他地方通通不收,那麼,我們還會說自己很喜歡那份報酬,甚至那份工作嗎?顯然不太會,因為我們更在乎的是工作給自己生活換來的「選擇權」。
其實精確一點來說,比起有錢的感覺,我們更喜歡的,應該是「有選擇」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