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為了什麼?有人說,活著是為了快樂。這點我大致同意,但同意之餘,又覺得這種理解,似乎有點偏狹——這世上的情緒有這麼多種,為什麼只有「快樂」這種情緒,才特別值得被人記住或擁有?
比如說,我在看電影《完美陌生人》以前,心裡其實已經很清楚,這是一部黑色劇情的電影,看完以後,我一定不會覺得更快樂,只會覺得人類或婚姻更不可信而已。可是,既然都說了「人活著是為了快樂」,那我顯然是不該去碰這類電影的,應該要去看《宅男行不行》或《破產姊妹》之類的搞笑影集啊!為什麼我還會想去看這種東西?
嗯,仔細想想,我看這部電影的目的,本身就不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深刻」。雖然我知道「深刻」這種感覺未必會帶來快樂,但在我心中,這樣的情緒也和快樂一樣重要,甚至在某些時刻,我認為它比快樂更值得擁有。
因為深刻,才讓人有「活著」的感覺。但是,單純甜膩的快樂,卻未必讓人有這樣的感受。
*
又比如,我在看金庸武俠時,心裡其實也很清楚,所有人物與劇情都是虛構的,郭靖與黃蓉是假的、楊過與小龍女是假的、令狐沖與任盈盈是假的、張無忌與周芷若是假的、喬峰虛竹段譽也是假的……既然一切都是虛構的,我為什麼還要看?它對我活著有什麼好處?它能讓我更快樂嗎?還是能讓我更坦然?
顯然都不能,但我就是想看一看,我就是單純「好奇」這些角色是如何度過他們的一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知道自己並不是以「得到快樂」為最終目的,而是為了要讓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持續「保持好奇」。
保持好奇有什麼重要?好奇能帶來快樂嗎?我想未必,好奇只會帶來「期待」的感覺,但期待可能會落空,甚至變成失望。不過即使是這樣,我依然相信好奇是一種珍貴的能力,而我知道自己在閱讀武俠小說時,能感受到這種能力的存在,在許多時候,對我個人來說,能收獲到這樣的感受,也遠比得到快樂還重要許多。
因為好奇,才讓人有「期待」的感覺。但是,單純甜膩的快樂,卻未必讓人有這樣的感受。
*
「人活著,是為了快樂。」面對這句話,我們不應該全盤接收。
「人活著,不是為了快樂。」當然,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去理解。
「人活著,不只是為了快樂。」我想,我們應該這樣去理解比較好。
喜、怒、憂、懼、愛、憎、欲,這世上的情緒有太多太多了,有美好的、有不美好的、有我們喜歡的、有我們不喜歡的、有我們迫切渴望的、有我們急於逃離的、有我們不斷壓抑的、有我們每天幻想的……這每一種情緒都真真實實存在過,它們從來就不虛假,可是仔細想想,生活中到底有哪一種情緒,是真的「完全沒有任何價值」,以至於我們都「必須用力去擺脫」的呢?我相信沒有,我相信每種情緒都有意義,甚至是負面的情緒,也有它不可取代的意義。
痛苦,是在提醒自己想擺脫什麼;
忌妒,是在提醒自己要在意什麼;
憂慮,是在提醒自己能期待什麼;
發怒,是在提醒自己該控制什麼;
後悔,是在提醒自己該珍惜什麼……
我們每天與無數的情緒共處,如果真的聽信別人說的「活著就是為了快樂」,那就是把快樂以外的情緒拒於門外,只接受快樂是自己需要追求的唯一答案,坦白說,這是一種很偏狹、也很可惜的理解。
所以,請別被那句「活著是為了快樂」給誤導了。除了快樂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情緒值得我們去體驗和擁有,即便是負面情緒,也不是什麼「需要趕快丟棄」的壞東西,擁有負面情緒並不可恥,每一種情緒的存在都有意義,甚至在很多時候,好好理解這些情緒帶給自己什麼變化,「向內感受」情緒的價值,往往都比「向外尋找」更多快樂,還要更能收獲到那些自己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