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理,物理,天理

「老師,你看目前的狀況,明年一月的學測還有希望嗎?」這句話我最近很常聽到,但對我這句話的對象,往往都不是學生本人,而是家長。不過每次遇到類似的問題,心裡都覺得既複雜又矛盾,因為有些學生,確實真的有希望;但有些學生,坦白說,是沒什麼機會的。

而面對那些沒什麼機會的學生的家長,當他們心急又無助地對你拋出這樣的問題,做為一個正常人,你會怎麼回答?你覺得家長比較想聽到哪一種答案?

會是第一種:「喔,其實他一直都有在進步,我想明年一月是有機會考好的!」

還是第二種:「呃,我看他現在這樣的狀況,明年一月,大概也就那樣了……」

很明顯是前者對吧?畢竟前者說明他還有希望,但後者卻感覺他似乎已經沒救了,再努力也沒什麼用。即使事實真的是這樣,我想你也不會輕易說出口,畢竟家長很可能會想:「X!既然你覺得努力都沒用?那我們還補什麼習?繳什麼錢?上什麼課?如果連老師你都覺得不行,那會不會其實是你的問題?我的寶貝的未來怎麼可能像你說的那麼絕望?怎麼可以像你說的那麼絕望?你怎麼可以從根本上否定我寶貝就是不行?他只是不用功而已,不是不聰明啊!

是的,這就是大部分家長的心態——沒人願意承認自己的小孩是笨蛋,於是當學生成績不好時,他們第一個檢討的都不是自己的小孩不行,而是老師教得不夠好,所以才導致了小孩不行!

這是「人理」,也就是近人心,講人情的理。

*

「唉,都這麼努力幫他了,真的有用嗎?」像這種問題,當學生的成績一直沒起色的時候,家長經常會質疑,老師其實也會,畢竟我們雙方都為此付出了許多時間與精力。然而,是否只要家長與老師單方面不斷為學生付出,就能保證學生的成績會起色?當然不是,這裡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學生自己有沒有心想要唸下去。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學生沒有心想唸下去呢?除了學生自己的問題(內部因素),還有一種常見的外部因素——那就是現實世界裡,努力與成果間,往往沒有明確的對應關係。

這是什麼意思?我做一個簡單的假設:

如果說,努力與成果之間,是明確的,意即每天讀三小時的書,學測就能多得一分,那我想所有學生,都會乖乖逼自己讀下去,然後換取各自「應得」的成績……

如果說,努力與成果之間,是即時的,意即每天讀多少%,目前已經累積多少%,還剩多少%才能完全讀完,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我想所有學生,也會乖乖逼自己讀下去,然後按著進度條的%數,檢視自己目前「該有」的分數……

如果說,努力與成果之間,是累積的,意即每天讀了多少%,不會突然倒退或歸零,只要每天按部就班唸下去,進度條就會不斷向上累積,那我想所有學生,都會盡心盡力地讀下去,好累積出自己的最高成績……

可是,上面這些看似合理的「載入進度條」,雖然在虛擬世界裡常出現,但現實世界裡卻完全不存在。真實世界的情況是,努力相對於成果,往往不是一種「付出」與「取得」的對應關係,而是一種純粹的「賭注」——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金錢,押注再多籌碼、支付再多代價,都未必保證你能贏,但你押得太少,除非運氣非常好,否則即使贏了都不夠你輸!

*

所以,在這場至關重要,卻沒人有確切手段來保證誰勝誰負的賭局裡,有人把自己的睡眠當成籌碼、有人把自己的健康當成籌碼、有人把自己的痛苦當成籌碼、有人把自己的自尊當成籌碼、有人把自己的財富當成籌碼,有人甚至把自己的生命當成籌碼……他們或因為不想提早認輸、或因為認為自己最後有機會勝出,於是不斷拿現有的籌碼去下注。

但前面提到,籌碼下注的多,卻未必能換到一個好結果,畢竟努力會沒有結果,理由可能有無數,可能是準備時間不夠、可能是準備方向有誤、可能是哪個細節疏忽,也可能是運氣不好,又或是單純努力不足……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錯,結果可能就不會好,這就是升學主義,一種「一試定勝負」下的無情汰選制度。

你說這樣的制度公平嗎?嗯,是不公平。但對誰都不公平,所以它又是公平的。

這是「物理」,也是究物性,察因果的理。

*

「老師,你看目前的狀況,明年一月的學測還有希望嗎?」所以,當一個程度不好的學生這樣問我,亦或是他的家長這樣問,我始終會好奇,他們到底是希望聽到一個怎樣的答案?在這種無情的汰選制度下,我該給他或他的家長一點希望或信心?還是直接給他們一個痛快,說你的小孩就是笨?就是不行?他們又是想聽到一個虛假卻溫暖的答案?還是一個真實卻無情的答案?而兩種答案,如果沒有誰對誰錯,沒有誰好誰壞,那我又憑什麼可以決定要給出哪一種答案?

對我來說,這始終是個縈繞心頭的好問題。

「他會不會考好我不敢保證,但我一定盡己所能幫助他。」一般而言,無論學生程度好壞,只要家長問起,我都會這樣回答。而會用這種有點逃避問題的答案,不是因為我滑頭或不想負責,也不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沒信心(坦白說,我對自己教學超有自信),只純粹是因為這種不表態,對我來說,是一種細思過後的謙卑——

沒錯,我不是神,也不自以為神,所以我認為自己不該隨便給出某種自以為「好」或「對」的答案,尤其是這答案可能影響家長對小孩的信心,或小孩對自身能力的自信,有希望或沒希望?能考好或考不好?就算我是老師,也不能由我說得算,更不該由我說得算,我不是神佛不會顯靈,抽屜裡也沒有時光機,所以我不能妄下斷言,無論是給誰虛妄的希望或信心,或無情地說誰反正就是差勁。

身為人,我不該有那種身為神才會有的判斷力與自信心。

這是「天理」,也是去私見,明造化的理。

*

曾聽人說過,世間是非,第一層是「人理」,也就是近人心,講人情的理;第二層是「物理」,也就是究物性,察因果的理;第三層是「天理」,也就是去私見,明造化的理;而第四層又繞回「人理」,也就是意識到「天道無親」,故只好重新近人心,講人情的理。

「他會不會考好我不敢保證,但我一定盡己所能幫助他。」而在思過第一層人理、察過第二層物理、想過第三層天理,再回到第四層(第一層)的人理時,認真想過一輪,再重新說出這句話……

不得不說,自知理得,備感心安!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