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教育》:看一個時代有多溫柔,主要看的是這個時代的人們,能夠接受差異到什麼程度

在《英雄教育》這部電影中,兩大男主角菲德烈和艾柏特,分別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質。

菲德烈擅長拳擊,體態勇猛拳技極佳,但內心柔弱,遇到看不過去的事情,習慣服從與忍耐。

艾伯特擅長寫詩,內心剛強文采極佳,但體態柔弱,遇到看不過去的事情,習慣質疑與反抗。

Continue Reading

《蘿拉快跑》:人的自由意志,是可以影響命運的!

先說結論,《蘿拉快跑》(Lola rennt)是一部劇情編排相當有意思的德國老電影,強烈推薦大家去看!

我相當欣賞這部電影的細節安排,蘿拉每錯過一個特定的路人,導演就會用幾張照片簡短地交代那個人之後經歷的一生,而每當蘿拉重新回到起點再跑一次,每個人的一生又都變得和之前完全不同,這種安排實在太妙了!

Continue Reading

《惡魔教室》:「集體」的慰藉與崩壞

全文無雷。

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推崇「自由」的時代,是一個喜歡強調「做自己」的時代,也是一個「個體主義」相當盛行的時代,而個體主義的對立面是「集體主義」,強調的是服從、紀律,以及團體榮譽。這兩種主義沒有誰好誰壞,但彼此都在各個時代競逐誰才是老大,也因此造就了無數的喜劇與悲劇。

在《惡魔教室》(Die Welle)這部電影中,談的就是「集體主義」的膨脹與崩壞。

Continue Reading

《毒梟》:1980年代哥倫比亞猖狂毒梟的故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全文無雷。

你想知道真相嗎?真相就是——幾乎沒有關係。

在美學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心理的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什麼叫做心理的距離?假如現在有兩個事件,第一個是你家隔壁失火,現場火光粼粼,住在裡面的一家四口逃命不及,全部葬身火海;第二個是南美巴西聖保羅四十公里外的某森林野火肆虐,四十位村民來不及撤離,全部葬身火海。

請問哪一個你感覺起來「比較恐怖」?是你家隔壁的火災?還是巴西聖保羅的野火?

Continue Reading

看《毒梟》時一直想到的兩個故事

全文無雷。

我一直都是這麼相信的——在一個混亂粗糙的時代,要訓練一個貧困的男孩或男人拿起槍械,朝著特定的人開槍,你只需要給他足夠多的食物與金錢。如果你想要有一支完全聽命於自己的私人武裝,只要你給得出更多金錢,外加用權力、女人與毒品進行利誘,也不是一件不可能達成的事。

Continue Reading

一個時代活到最後,也不過就是活成一個故事

最近,挺喜歡一個人看老電影。從《中央車站》到《天堂的孩子》到《香料共和國》再到《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間完全不休息,一路連續看到底。這次,我特別挑了不同國家的老片子來看,腦中的世界從古老的巴西(中央車站)出發,飛過伊朗(天堂的孩子)和希臘(香料共和國),最終在義大利(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降落。

Continue Reading

《波西米亞狂想曲》:「自己的原則」和「他人的喜歡」,哪一個更重要?

最近看了第三次《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心裡有好多感觸。這是一部音樂傳記電影,講述的是英國搖滾天團「皇后樂團」(Queen)和該樂團的主唱Freddie的成名經過與生活。前兩次看這部電影,心裡都會有那種「夢想被點燃」的澎湃與激昂,可是第三次看,心境有了很巨大的轉變。

Continue Reading

《小丑》:小丑內心的痛苦與歡笑

劇透提醒!本文會提及《小丑》的部分劇情!

這世界,為什麼需要「小丑」?因為這世界的人,需要「歡笑」。

為什麼這世界的人需要歡笑?因為「歡笑」這東西是「好」的、是「值得」被這世界的人所擁有的。

「Don’t forget to smile!(不要忘記你的微笑)!」

「Put on a happy face!(記得要擺出一張笑臉!)」

這些「叮嚀」的標語,都牢牢地被釘在小丑劇團裡,那些最容易被人看見的地方。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