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提醒!本文會提及《小丑》的部分劇情!
這世界,為什麼需要「小丑」?因為這世界的人,需要「歡笑」。
為什麼這世界的人需要歡笑?因為「歡笑」這東西是「好」的、是「值得」被這世界的人所擁有的。
「Don’t forget to smile!(不要忘記你的微笑)!」
「Put on a happy face!(記得要擺出一張笑臉!)」
這些「叮嚀」的標語,都牢牢地被釘在小丑劇團裡,那些最容易被人看見的地方。
沒錯,不管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只要你的職業是「小丑」,戴上小丑面具以後,「讓人笑」就是你的責任!別人若是笑不出來,你就是個「失職」的小丑!就是個「失敗」的小丑!
小丑存在的意義,就是要為這世間帶來歡笑,別人笑不出來,你就得想辦法讓他們笑出來!因為你是個小丑,讓人笑是你的責任與使命,你無法取悅別人,你的存在就沒有意義。關於這點,是怎樣都不會改變的!
而,我們那可憐的亞瑟,明明以小丑為職,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才能——無論他再怎麼努力,就是沒辦法察覺到別人的「笑點」在哪裡。
別人覺得好笑的地方,他覺得一點都不好笑。相反的,他自己覺得好笑的地方,別人卻一點都不覺得好笑!
關於這點,亞瑟自己有意識到嗎?有,他有意識到!所以當他坐在台下看戲,發現自己笑的時間點和觀眾完全不同步的時候,他會試著調整自己笑的時間,在別人覺得「該笑」的時候,跟著大家一起笑——可是這時,他知道自己的笑是假的、是刻意裝出來的。
你能感受到亞瑟心中,那種被整個世界的人所孤立的陌生感嗎?
「Sometimes I felt like I’ve never existed.(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甚至從未存在。)」 在《小丑》這部電影中,亞瑟反覆說過這句話。
*
我一直都認為,亞瑟是渴望被群眾認可的,在他的心中,他是真心希望別人能因為他而笑。從亞瑟在公車上對小男孩做鬼臉的行為就能清楚知道,亞瑟並不是一個內心孤傲冷漠的人,他也想要像個「真正的小丑」一樣,為這世間帶來一點點歡笑。
可是,每當他試著對這冷漠的世界打開心房,這個世界就會無情地甩他一巴掌,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值得」的。
「Would you please stop bothering my kid!?(你可不可以不要騷擾我的小孩?)」這就是亞瑟「像個稱職的小丑般」讓男孩開心以後,從男孩媽媽身上得到的冰冷回應。
這個時候,亞瑟突然發了瘋似的狂笑,不斷不斷地狂笑。
狂笑之中,他遞了張紙條給男孩的媽媽,上頭寫著自己「有病」,希望她能原諒。
請問,你覺得小丑是真的有病嗎?
沒錯,他是有病,他得了一種「無法控制外在情緒」的病——當亞瑟的心裡感到痛苦、憤怒或悲傷的時候,他會忍不住瘋狂大笑。公車裡的放聲大笑,代表的意思絕不可能是開心,而是亞瑟在那個當下,心裡正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打擊。
*
從《黑暗騎士》這部電影開始認識小丑以後,我一直都相信小丑是一個心思非常細膩的人,這也是我很喜歡這個角色的原因,他能夠完全抓住蝙蝠俠的弱點,不斷挑戰蝙蝠俠「不殺人」的底線,甚至從本質上徹底摧毀高譚市民的希望——「白騎士」哈維丹特。小丑能做到這種程度,絕對不是因為他單純是個「有病」的人而已,他肯定還要是一個心思縝密而細膩的人。
你可以想像小丑當時在公車上的心情嗎?假設今天你是亞瑟,你很努力地想扮演好一個「小丑」的角色,結果成功扮演好了,男孩「因為你」而開心地笑了。結果呢?男孩的媽媽沒有半點感激,反而還指控你在「騷擾」他的小孩……請問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了一件事——這個世界的人,是根本「不值得」小丑花力氣去討好的!是根本「不值得」擁有小丑所帶來的歡笑的!
是啊!多麼不值得啊!亞瑟明明沒有惡意,他只是「很純粹地」想做好小丑的角色——逗男孩開心。可是他的好意,在這這位男孩媽媽的眼中,卻是危險的、可怕的、需要小心提防的、需要盡快遠離的「有病的瘋子」……
多麼可笑、多麼荒謬、多麼疏離的世界啊!
還記得在《小丑》這部電影中,亞瑟在一開始經歷了什麼嗎?
一開始,他只是裝扮成小丑,在街角拿著廣告牌跳舞,想要吸引他人的注意。請問那個時候,他對這個世界有沒有任何惡意?並沒有!他也只是「很純粹地」想做好小丑的角色而已。可是呢?他卻被一群小鬼頭捉弄霸凌,甚至被引到巷子裡拳打腳踢……
沒錯!這種事情,在亞瑟的心中,一定會燃起一種理解,叫做——
這個世界上的人,是根本「不值得」花力氣討好的!是根本「不值得」擁有歡笑的!
*
在我的眼裡,亞瑟是很標準的可憐人,在工作中被同事欺凌,明明從未感受過快樂,卻又必須為了生存而努力「賣笑」。更令人遺憾的是,亞瑟自認最愛的母親,原來是和他沒有血緣關係的,而且小時候還常常虐待自己。這每一個沉痛的打擊,都在不斷扭曲著亞瑟的內心。
最讓人感到辛酸的是,小丑的天職是「讓人笑」,可是在莫瑞的脫口秀裡,卻不斷在調侃亞瑟是個「不知道怎麼讓人笑」的「可笑小丑」……透過對亞瑟的不斷調侃,觀眾被逗得哈哈大笑,但在「嘲笑」之餘(沒錯!這叫做嘲笑!而不叫歡笑!),卻從來沒有任何人關心過,亞瑟這個被眾人所消費的對象,心裡能不能承受得住這一切。
請問,如果今天你是亞瑟,你會感到「痛」嗎?你坐在脫口秀現場,看著觀眾和主持人都在大大方方地嘲笑你是個「不知道怎麼讓人笑出來」的「可笑小丑」時,你心裡做何感想?你會覺得這一切是「有趣」的嗎?
是的,你不會。可是呢?底下那些無聊卻嗜血的觀眾,以及台上的主持人與嘉賓,他們完全不想去理解亞瑟的痛苦。如果今天是你坐在脫口秀現場,你也能感覺得到對不對?你個人的感受,是完全被所有人徹底忽視的!
「Sometimes I felt like I’ve never existed.(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甚至從未存在。)」
*
請問,你能在亞瑟這種「極端可悲」的處境中,體會出哪怕一點點「可笑」的感覺嗎?
就是那種(亞瑟上身):「哈哈哈,原來我能讓大家注意到我的存在、能夠讓大家因為我而笑出來,竟然就只剩下這種方式了啊!哈哈哈,真是太好笑了!」
這種「笑」的背後,你應該感覺得出來,並不是濃濃的「喜」,而是濃濃的「悲」,對不對?
如果你能很清晰地體會到,原來笑的背後,還可以藏著一股濃濃的「悲」……那麼,當你意識到亞瑟這種「笑中的悲苦」時,請問你心裡會不會有一種因為領悟到什麼,所以想要會心一笑的「輕鬆感」?
這種輕鬆感,可以解釋成一種「喜」。而這樣的「可喜」,和喜的背後所展現的「悲」的本質,兩者所拉出的巨大矛盾感,坦白說,是會讓人想要笑出來的。只是這種笑,並不是一般開心的「歡笑」,而是更為複雜、更為深邃的「苦笑」。
那麼,苦笑的本質,到底是苦還是笑(樂)呢?
關於這點,老實說,還真的無法被界定!因為開心的時候,人會笑(樂);不開心的時候,人會哭(苦)。
可是「笑著哭」或「哭著笑」這兩種情緒,是超脫「哭」或「笑」而獨立存在於世間的,這兩種情緒並無法被明確歸類到「哭」或「笑」的情緒字典當中。
畢竟你想想,痛苦的時候,你哭就哭,為什麼還要笑?快樂的時候,你笑就笑,為什麼還要哭?這很難解釋對不對?有時你哭著哭著,就會突然覺得自己哭得亂七八糟的樣子很可笑,然後就笑了;或有時笑著笑著,想到了什麼難過的事情,眼淚就突然流下來了。
*
人真的很奇妙,我們就是活在變化萬千的情緒浪潮之中,就是會被情緒所不斷影響。當遇到一件不好的事情,在遇到的當下,我們就會傾向把情緒放到最大。可是一旦長遠來看,當我們再把當時的情緒整個抽離,單看自己當時對「事件」的反應,又會覺得很可笑。
比如說,最簡單的,第一次失戀的時候,你痛哭一場,每天藉酒消愁,覺得世界好像要毀滅了。過幾年後再看,已經累積失戀了十次,可以說是一個「失戀高手」了,這時再回頭看自己的第一次失戀,肯定會覺得當時的反應很可笑,當初怎麼會反應得這麼激烈?你會巴不得回到當時,告訴那個哭得亂七八糟的自己:「好了啦!哭成這樣幹嘛?多可笑啊!先省點力氣吧!你知道失戀的痛苦,你還要再經歷至少九次嗎?後面就會漸漸無感、漸漸麻木了啦!哈哈哈!」
有感受到了嗎?那種「悲喜交織」的「苦笑」?這就是喜劇大師卓別林曾講過的那句經典名言——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
而小丑也在電影中說過:「I used to think that my life was a tragedy. But now I realize, it’s a comedy.(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一齣悲劇,現在我才發現,原來是一齣喜劇。)」其實小丑說的這句話,和卓別林說的是完全一樣的意思,只是換一種講法而已。
所以,最後再和大家強調一次,不管是卓別林還是小丑,他們所說的「喜劇」的「喜」,並不是那種單純而充滿愉悅的「喜」喔!他們所說的「喜」,是那種「真的完全看透了悲劇的本質可以是喜劇」,心中因為得到了某種更深邃、更細緻的理解,因而釋然、因而坦然,最終在內心深處得到一股「輕鬆感」或「安定感」……
是這種非常細膩、非常具體的「可喜的感受」的存在,才讓他們得以把看似悲劇的人生,最終理解成一齣喜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