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靈感」,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許多從事創作的人,常常會說自己「沒靈感」。而你有想過嗎?「靈感」這個東西,究竟是怎麼來的?
首先問,正常情況下,你是怎麼去理解「靈感」的呢?最常見的,就是「先畫一個人,人的頭頂有一顆電燈泡,電燈亮了,就代表有靈感;電燈沒亮,就代表沒靈感」——這是最容易理解,也最具誤導性的解釋方式。
為什麼具有誤導性?因為上面這種解讀,隱含著一種錯誤的觀念,叫做「人什麼都不用做,只要耐心等,頭上的燈泡就會自己發亮」。作為一個平時喜歡寫文章,也很常寫文章的我來說,實在必須跳出來澄清,這真的是一個過於美麗的誤會。[茶]
為什麼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靈感」這種東西,光靠「等」是沒用的!等一百年也等不出來!
我們要主動去尋找「靈感的開關」!
因此,從形式上,我們要怎麼靠「圖像」去理解靈感這個概念?說起來應該是——「先畫一個人,人的頭頂有一顆電燈泡,燈泡連接一個開關,開關握在那個人的手裡。那個人按一下,燈泡就亮了。再按一下,燈泡還是亮著!」這個畫面的背後,包含了兩個重要的觀念:
1.燈泡會連接著開關,而且人按一下就亮,這是意味著:靈感這個東西,我們確實是可以去控制它「什麼時候出現」的!
2.開關按第二下還是亮著,沒有消失,這是意味著:靈感這個東西,我們只能控制它「什麼時候出現」,但不能控制它「什麼時候消失」。(接觸到靈感,就跟不小心看到石原聰美一樣,一旦看過,是很難說忘記就忘記的。)
石原聰美。
*
你說魚群我在亂講?天底下哪可能有這種事!靈感這種東西,不是「無法被人掌握」的嗎?如果靈感是能「說得到就得到」的,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在抱怨自己總是「沒靈感」?
嗯……其他領域(如藝術和音樂)我是不知道,但談到「寫作」方面的靈感,確實是有可能做到的。
我想先請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知道寫作時的靈感,是由那些東西組成的嗎?
在我的眼中,寫作時的靈感,是由「兩種東西」所組成的——
一是「觀念」,二是「情節」。
「觀念抓對情節」,或是「情節套對觀念」,這兩者「對上」的瞬間,就是靈感產生的瞬間!
而如果想要靈感,非常簡單,只要想辦法讓觀念和情節「對上」就可以了。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聽得有點困惑,我舉個比較具體的例子。
*
比如說,如果我今天想寫一篇關於《進擊的鼓手》這部電影的影評,該如何去尋找「靈感」呢?
首先,最「天真」的方式,是不斷逼問自己「我該怎麼寫?」——這種尋找靈感的方式,一開始就整個「歪掉」了!為什麼歪掉?你可以想像一下,自己正在解一道數學題:
Q:一條直線經過點(2,5)和點(4,7),請問這條直線的「直線方程式」是多少?
這個時候,聰明的學生看到這種題目,腦中會很快跳出一個觀念,就是「我要先假設一條直線方程式:y=ax+b」。
不過,我們再假設另一種情況,是你「完全不知道」什麼叫「直線方程式」,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出現一種很經典的反應。
「嗯……我該怎麼算呢?我該怎麼算呢?我該怎麼算呢?」沒錯,就一直在重複問自己這個問題!好像以為這樣的自己是「有在思考」……而說真的,你覺得這樣想的人,就算把自己給逼到瘋掉,難道就會有個阿拉丁從神燈裡飄出來告訴他:「你就應該這樣算!」嗎?
當然不會,解題不是通靈,一直逼問自己「該怎麼算」,腦中卻沒有任何「思考途徑」,那就跟薛西弗斯在推石頭一樣,叫做「永恆的徒勞」,注定是不會有任何好結果的。
*
而找靈感也是同樣的意思,最忌諱的就是坐在書桌前,不斷逼問自己「嗯……我要寫什麼呢?我該寫什麼呢?我可以寫什麼呢?」再強調一次,這不叫在「思考」,而叫做在「自尋煩惱」!因此,我們要聰明一點,避開這個非常容易掉入的陷阱裡!
要找寫作的靈感,其實不難,我們只需要兩樣東西——「觀念」與「情節」。
什麼叫「觀念」?觀念,就是我們剛剛解數學題的那個「y=ax+b」。在數學的世界裡,觀念要搭配上「問題」,觀念本身才有意義。而在語文的世界裡,觀念要搭配上「情節」,觀念的本身才有意義。
就像是,在數學的世界裡,如果我直接說:「先假設y=ax+b,再把兩點帶入a,b,最後聯立求解」,請問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沒錯,你不會知道,因為你的腦中,根本沒有這個觀念對應的「問題」。
在數學的世界裡,觀念如果沒有對應的問題,那觀念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而在語言的世界裡,也是同樣的意思。如果我直接說:「所謂的機會成本,就是一種隱性成本。假設你同時得到ABC三個工作的offer,A工作年薪60萬、B工作年薪80萬、C工作年薪100萬,選A或B工作的機會成本就是100萬……(以下省略,因為我想你一定懂機會成本的概念)」。請問,當我講這段話,你心裡會有什麼感受?
「沒頭沒尾的,突然講這個幹什麼?」沒錯,你一定會覺得很莫名其妙,因為你只知道一個抽象的觀念,卻不知道這個觀念可以實際「用在什麼地方」,所以才會覺得很困惑。為什麼困惑?因為在你的腦中,還沒有建立起這個觀念對應的「情境」。
在語文的世界裡,觀念如果沒有對應的情境,那觀念本身也是沒有意義的。
數學的觀念,需要問題;語文的觀念,需要情境。
而我們需要「寫作的靈感」,所以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好的「情境」!
*
有趣的地方來了。你知道嗎?這世間「所有的電影」(再強調一次,是「所有」的電影),只要你願意,通通都可以用「機會成本」這套觀念去切入探討!
因為有選擇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機會成本!
我隨便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就拿〈電影推薦〉的前兩名來說好了:
《進擊的鼓手》這部電影,男主角尼曼「瘋狂堅持夢想」的背後,他所損失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心的方向》這部電影,男主角Schmidt「從不挑戰夢想」的背後,他所損失的「機會成本」又是什麼?
針對這兩個問題,你信不信魚群我能在一個小時內,單靠這套「機會成本」的觀念,把這兩部電影的影評寫出來?沒錯,你是知道的——我當然可以。因為這一點都不難!換作是你來寫,我想你一定也能很快就寫出來的。(好壞我們都先不論)
所以你看,有好的「觀念」,加上一套「可以對應的情節」,兩邊相互對接的上,「啪」的一聲,靈感便隨之而來。想要抓住靈感,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
那個燈泡的開關,是可以一直牢牢掌握在我們手裡的!
至於你問,好的觀念和情節如何尋找?嗯,這是個相當技術性的問題,因為篇幅的關係,這篇文章只能先談基本的觀念,以後有機會的話,我再從這個問題,繼續和大家深入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