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態,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遇到痛苦時,把自己當受害者的想法,我喜歡把這種想法稱為「自憐(自我可憐)」。自憐是一種很常見,卻不健康的心理認知。
首先,這種心態是怎麼來的呢?
受害者心態,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遇到痛苦時,把自己當受害者的想法,我喜歡把這種想法稱為「自憐(自我可憐)」。自憐是一種很常見,卻不健康的心理認知。
首先,這種心態是怎麼來的呢?
在自欺與自知的心理研究(上)這篇文章中,我們透過「小明考第十一名」來理解自欺與自知的差異,小明之所以會想騙自己,是因為太想滿足心中的期待,他覺得自己可以進到前十名(先是自信),但期待落空了(於是自卑),為了消解自己的痛苦與焦慮,才幻想自己是有進前十名的(最後自欺)。
古希臘政治家與演說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曾寫過一段耐人尋味的短語:「沒有任何事比自欺更容易,因為人總是相信自己所希望的。」以前看這段話,心中沒什麼感覺,最近再次翻到,竟頓時思緒滿溢,忍不住想再多補充幾句。
在生活中,你是否常有一種經驗——滑了一整天手機,悠悠晃晃耍廢了一整天,心裡明明覺得這樣的自己很沒用,覺得這樣很浪費時間(甚至感到無聊),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就是很不想幹正事?
最近在上課時,有位同學跟我說,他最近總是看不下書,甚至連看到書都有一種莫名的排斥感和厭煩感,問我該怎麼辦?我當時很簡單地回一句話:「覺得看書很煩?那就不要看,去玩一下、去放鬆一下啊!」
他反駁道:「可是這樣心裡又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啊!」
他是男生,他很友善,所以男生都很友善。
她是女生,她很愛家,所以女生都很愛家。
她是處女座,她很自私,所以處女座都很自私。
上面三句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常用的一種途徑——貼標籤。雖然我們知道,男生「不一定」都友善,女生「不一定」都愛家,處女座「不一定」都自私,但為什麼我們還是喜歡幫身邊的人事物貼上標籤?
自從寫《水瓶集》之後,偶爾會有人私信問我關於「興趣」的問題,有人說他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有人說他不知道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興趣、有人說他似乎找到有點喜歡的興趣了,卻又懷疑是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三不五時就會跑到我的信箱裡,而每次看到類似的提問,心裡總會出現一個疑惑:這些來信的朋友們,你們真的清楚所謂的「興趣」是什麼東西嗎?
在我的理解當中,所謂的興趣,最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歡」。如果你能接受這樣的定義,那麻煩請站在我的立場想一想,當今天有一個人跑來跟你說「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亦或是「我懷疑某某興趣是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之類的問題,請回頭看看定義,再深呼吸,仔細想個三秒鐘。
在愛情的世界裡,有受害者,就會有傷害者。而有趣的是,人,往往都不願意當傷害人的那一方,甚至有時候,會搶著當受害者。
「當年,都是他傷害了我!是他先對不起我的!」我們很常有這種理解,無論真相為何,在分手或失戀後,我們往往都會認定,自己比對方更受委屈。
而你知道,為什麼人會想要當受害者,甚至搶著當受害者嗎?
因為當受害者,是不用感到內疚的。
劇透提醒!下文翻寫自《漢娜的遺言》第一季第十三集片段。
Q:魚群,如果有一天你不經意打開新聞,發現某位濃妝豔抹的妙齡女子在酒吧喝醉後,半夜一個人醉倒在路邊,結果被一群陌生男子悄悄拉上車,最後被帶到汽車旅館性侵得逞。當類似這樣的報導出現後,你會有什麼反應、會怎樣去解讀?
嗯,我先反問你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類似這種新聞出現在你眼前時,你腦海中第一個好奇的是「受害者的模樣」?還是「加害者的臉龐」?沒關係大聲一點,是受害者,對吧?在同情受害者的當下,在指責加害者的同時,你是否也曾經懷疑過一個問題:這位女生有沒有做錯什麼?是不是做錯什麼了?不然,為什麼這場悲劇會發生在她的身上?為什麼這群變態的男子會找上她?
1.會羨慕或忌妒,多半是內心渴望某種美好,但礙於現實或自身能力,以至於得不到。
2.因為得不到,卻看到他人可以擁有,於是誤將心中的羨慕,強行轉換為嫉妒。
3.從羨慕到嫉妒,從嫉妒到厭世,從厭世到憤世,這是很容易產生,也非常合乎邏輯的心理變化。
今天就來和大家簡單聊一聊關於羨慕與忌妒的心理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