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被害人的心理研究

Q:魚群,如果有一天你不經意打開新聞,發現某位濃妝豔抹的妙齡女子在酒吧喝醉後,半夜一個人醉倒在路邊,結果被一群陌生男子悄悄拉上車,最後被帶到汽車旅館性侵得逞。當類似這樣的報導出現後,你會有什麼反應、會怎樣去解讀?

嗯,我先反問你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類似這種新聞出現在你眼前時,你腦海中第一個好奇的是「受害者的模樣」?還是「加害者的臉龐」?沒關係大聲一點,是受害者,對吧?在同情受害者的當下,在指責加害者的同時,你是否也曾經懷疑過一個問題:這位女生有沒有做錯什麼?是不是做錯什麼了?不然,為什麼這場悲劇會發生在她的身上?為什麼這群變態的男子會找上她?

難道是她穿得太暴露了?難道是她的妝畫得太艷麗了?會不會是她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夠強?為什麼她要獨自一人去酒吧喝酒?為什麼要在晚上喝個爛醉?當類似這樣的社會新聞出現後,總會有人說:「唉,所以女生出門時打扮要保守一點嘛!不然就太危險了」或是「女生晚上最好不要一個人出門,不然出了事誰都救不了」,更直接一點的甚至會說:「自顧自地喝到爛醉,這麼不自愛,被性侵了要怪誰?」你說,這樣的邏輯是不是非常暴力?

上面這些說法,都是在強調受害者本人沒有做好的地方,只是,為什麼當悲劇發生的時候,比起去同情受害者,我們反而會有一種想去譴責受害者的衝動呢?

*

唉,其實背後的原因很殘酷,因為人類,說到底還是個自私的物種,面對這個充滿危險的世界,比起去體察他人的情緒,我們其實更在乎自己「安不安全」。你想想:如果這位女生,她什麼都沒有做錯,和你我是一模一樣的人,那這場悲劇,有沒有可以在未來某天,也發生在你我身上?光想到這裡,你是否也會感到一點恐懼?或有一種不太舒服的感覺?

沒錯,其實比起真相與對錯,人們更在意的,是關掉這些充滿腥羶色的社會新聞後,能不能讓自己快快樂樂、安安心心地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裡,所以當悲劇發生後,我們更傾向去找出「受害者與我們之間的不同」,來讓自己可以相信「這場可怕的悲劇,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在閉上眼睛前,我們的潛意識就會在心裡默默提醒自己:以後晚上出門,我不會「像她一樣」穿得那麼暴露、我不會「像她一樣」濃妝豔抹、我不會「像她一樣」一個人去酒吧喝酒、我不會「像她一樣」不懂保護自己,所以,我不會「像她一樣」被陌生人性侵…….

*

於是,你輕易地說服了自己,讓自己相信你是安全的、是不會被變態的大野狼盯上的,而此時,你收獲了安全感,收穫了這個能讓你在今晚睡得心安的力量。你說這很難做到嗎?其實一點也不,對吧?

只是我想你也知道,這樣做,也就是藉由區隔自己的正常與被害人的不正常,來獲得內心的安全感,對被害人其實很不公平,畢竟真正該被譴責與定罪的,是那些觸犯法律的變態男子,但與此同時,我們又無法預測這些壞人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出現在我們眼前,對我們做什麼事…...

所以呢,唉,真的沒辦法,我說過了,比起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最終還是會更在意自己安不安全。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