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格言,大都充滿著濃濃的「儒教思想」。
什麼是儒?儒,強調「效法聖賢」。如何去效法聖賢?途徑是什麼?答案非常明確,就是吃苦上進。
於是,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格言: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這些警語的背後,都在灌輸我們一個非常明確的價值觀,叫做——人,應該吃苦上進。
這種「儒」的價值觀,有沒有錯呢?當然沒有,一個人抱著儒教思想活一輩子,完全可以圓融。可是在這世上,儒家宣揚的價值觀,只是眾多價值觀的其中一種,它是「之一」,不是「唯一」。今天這篇文章,我要和大家談的重點就是——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種強調「吃苦哲學」的儒家思想背後,它的「危險之處」在哪裡。
*
首先,「儒」的思想很特別,比起這世上其他的價值與信仰,它是一種極端「入世」的思想。
什麼叫極端入世的思想?我用簡單一點的話講,就是——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非常有利於社會。
所以,所謂的儒家思想,往往不會只強調刻苦精神,它還會要你把刻苦之後的「所學」貢獻出來給社會,讓大家都能受益。因此,我們也常會聽到類似的格言:
「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些話語的背後,都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它所強調的重點是——人應該吃苦上進,而且有了能力以後,應該把能力貢獻給這個社會。
那你說,這種思想明明很正常啊!「危險」的地方在哪裡?嗯,危險的地方就在於,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人人都信「儒」的思想,社會效益確實可以最大化,因為大家都在竭盡心力貢獻自己,可是對於每個獨立的個體而言呢?
「儒」所帶來的痛苦,也往往是最巨大的。
*
這是為什麼?你想想,儒的價值觀,是不是強調「人應該吃苦上進」?
來,我問你,它有沒有管你「喜不喜歡吃苦」?它有沒有管你「想不想要上進」?
沒有,它通通不管!你說你不喜歡吃苦?你說你不想要上進?你說吃苦和上進讓你很痛苦?很不舒服?
在「儒」的思想體系下,你能得到的統一回覆就是:「你的痛苦,關我屁事。」
沒錯,這就是「儒」——你的痛苦,就是成為聖賢的必然代價。你說你不喜歡痛苦?不想要成為聖賢?開什麼玩笑?你不能不喜歡!你不能不想要!你先想辦法學著吃苦,等苦吃多了、吃慣了,有天變成聖賢了,你自然就會喜歡了!你自然就會想要了!總之少廢話,別亂想,乖乖吃苦就對了!
沒錯,這就是「儒」——對於社會來說,人人都信儒的價值觀,每個人都刻苦上進,然後為社會貢獻己力,社會確實會變得更美好,效益也可以得到最大化。可是與此同時,對於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而言,儒的思想也像個榨汁機,它把每一個人都當成柳橙,把我們大家的價值都硬是榨到最乾,而每一次的擠壓與疼痛呢?他關不關心?在不在意?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那句話嗎?
「你的痛苦,關我屁事。」
是的,「儒」的這種價值觀,雖然對社會很有利,但對於「個體」而言,比起其他信仰,其實是相對無情很多很多的。
*
很有意思的是,在東方的教育體制中,我們特別喜歡強調「儒」的價值觀——標榜「吃苦耐勞」的精神與「為社會犧牲奉獻」的重要性。
所以,年紀到了「就應該」讀書;年紀到了「就應該」戀愛;年紀到了「就應該」工作;年紀到了「就應該」結婚;年紀到了「就應該」生小孩……類似這種「要大家一起來承擔社會責任」的話語,我想你應該也聽了不下百遍了吧?
可是,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
很多人會告訴你,年紀到了「就應該」讀書……可是卻很少人問你,你「喜不喜歡」讀書?
很多人會告訴你,年紀到了「就應該」戀愛……可是卻很少人問你,你「想不想要」戀愛?
很多人會告訴你,年紀到了「就應該」工作、結婚、生小孩……
可是卻很少人問你,這些事你「願不願意」做?「排不排斥」做?
是的,站在社會的眼光下,你「本來就應該」把能力分享出來,回饋給社會。你的學習能力、關心他人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當然還有生育能力……這些能力,不只屬於你自己,也屬於整個社會,所以你「本來就應該」盡力榨乾自己的能力,好把你的能力「還」給社會。
即使這過程,對你而言是痛苦的、挫折的、疲憊的、崩潰的……你都必須「還」。
因為在儒的思想體系裡,個體的苦難不重要,人要效法聖賢,並為社會奉獻才重要。
「你說你很痛苦?So what?繼續痛苦下去啊!在還沒成為聖賢之前,都給我繼續苦下去!」當然,儒家的經典裡不會像魚群我說得這麼明,畢竟孔子孟子都是很儒雅的人,不會像我這樣講話,但意思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
於是,順著儒的思想走下去,當社會上有一些人,他們辛苦學習、辛苦上進、辛苦工作、辛苦結婚生子,辛苦地承擔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苦盡甘來以後,非常自然的,他們望著那些「還沒苦過」的後輩,心裡自然就會有一種非常合理(對他們而言合理)的聲音與期待——叫做「他們也應該像我這樣做」。
「什麼!?你說你不要?你說你不喜歡學習?你說你不想求上進?你說你不在乎工作與愛情?你說你不結婚不生小孩也可以?你哪來這種奇怪的想法?人就是要上進,就是要工作與愛情,就是要結婚生子啊!」
「你說你只想天天開心做自己?你怎麼可以這樣!你不能這樣!你真是太不成熟了!太不長進了!難道你都不會覺得愧疚、覺得內心不安、覺得自己應該要積極向上、積極與社會接軌、積極為社會貢獻自己、積極承擔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嗎!」
「所以……我問一個問題:你是很喜歡上進囉?」
「上進很累很辛苦,但人活著就是要有上進心啊!」
「嗯……所以你覺得人『天生』就對這個世界有責任?即使這種責任,會讓一個人很苦很累,我們都不能拒絕,都要咬著牙撐著?那如果我不想主動去尋求你口中的那種責任,想要逍遙自在做自己,你覺得不可以嗎?」
「不是不可以,但我會鄙視你!非常鄙視你!你怎麼可以這樣活著!」
「問題是你的鄙視和討厭……我壓根就不在意,也不怎麼稀罕啊!」
ok,到這邊,停。
請問,你看完上面那段話,你心裡有什麼感覺?
你會覺得綠色字體的那個人,是強詞奪理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嗎?
*
如果你會感到一點點「生氣」,那麼,請趁著情緒還在的時候,趕快問自己一個問題——此時此刻,你到底「在氣什麼」?
請容我做一個非常大膽的假設,讓我來猜一猜你此時的情緒。
我在想,你會生氣,是不是因為你覺得,「上進很累很辛苦」這點你沒辦法否認,你自己或許也正在因為上進而辛苦或痛苦……這個時候,如果你發現一個人,竟然沒打算要跟著你一起苦,你會感覺自己好像「被背叛了」。
是這種「被背叛的感覺」,在讓你生氣,對不對?
「我該苦的時候,都苦過來了!現在輪你苦,你卻說不要是什麼意思?你是想說我當初(或現在)吃的苦都是愚蠢的、沒意義的、不值得的、甚至是可笑的是嗎!真是太可惡了!」
是的,上面的這種思考,就是非常典型的「仇樂心理」。
*
什麼叫仇樂心理?所謂的仇樂心理就是——
1.你看一個人,活得很好像比你開心自在,於是心生羨慕。(這時的情緒,是正面的。)
2.但又同時覺得,自己竟然在羨慕一個「不想尋求更多責任」的人。因為「儒」的思想禁錮,讓你深深感覺這樣的羨慕,是不好的、是不對的、是不該的……(這時的情緒,是負面的。)
3.因為心裡同時存在正面與負面的情緒,於是你心裡產生了一種無法解釋清楚的「不舒服感」。
4.接著,為了對抗這種不舒服感,你只好把心裡那個最單純的羨慕,強行轉化成醜惡的憤怒,以合理化心中那個既矛盾又無解的情緒。
5.最終,一時憤怒的情緒不知道從何排解,你只好再把這股負面情緒,全砸到那個讓你羨慕的人身上。
6.「哼!都是你的錯!誰叫你要那麼開心自在的出現在我眼前!我的不舒服感,你要負責!你低調一點,不要讓我看到你,不就沒事了嗎!」
這種仇樂心理,在現代社會,尤其在網路世界裡,真的很常見。
而這世間,有好多好多人,都是這種理解下的受害者,與加害者。
只可惜,要消弭這種埋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偏見與侷限……
坦白講,實在太難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