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政治家與演說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曾寫過一段耐人尋味的短語:「沒有任何事比自欺更容易,因為人總是相信自己所希望的。」以前看這段話,心中沒什麼感覺,最近再次翻到,竟頓時思緒滿溢,忍不住想再多補充幾句。
假設一個人,知道自己長得不好看(女生好像比較容易有這種想法),卻硬說自己長得好看(男生好像比較容易有這種行為),這其實不能叫自卑,也不能叫自信,從客觀角度來說,這是單純在自欺。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長得很好看(男生好像比較容易有這種想法),卻硬說自己長得不好看(女生好像比較容易有這種行為),這其實也不叫自戀,更不叫自貶,而是像前面說的,是一種單純的自欺。
自戀與自卑、自信與自貶,是一種主觀感受,但自欺不是,自欺是一種客觀事實,兩者是有差別的。主觀感受,會隨著看待事情的角度而變化。我舉個例子,假設和金城武比帥,我可能會感到自卑,覺得老天爺不在外貌上眷顧自己,但視角一換,拿自己再和XXX相比(為避免傷人,這裡就不說XXX是誰了),馬上又能恢復自信,覺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再怎麼差,好像也沒差到哪裡去。
所以「主觀感受」其實是非常好調整的,因為真要拿自己和整個世界做比較的話,我們大都是「居中」的人,雖然富不過王永慶、才不過周杰倫、帥不過金城武、美不過林志玲,但要安慰自己不差,下面多少都有人可以比,就像考試的時候,我們雖然不會是永遠的第一名,但也不會是永遠的最後一名。因此,隨著比較對象的不斷變換,我們可以同時感到自戀與自卑,也可以同時覺得自信與自貶,這些相互矛盾的主觀感受是可以同時並存的。
*
但是客觀事實不一樣,就像「自欺」這件事,我們不能同時在騙自己,又同時沒在騙自己。舉例來說,某次考試的時候,小明因為劃錯卡被多扣三分,結果考全班第十一名,但是小明和第十名的差距只有兩分,於是小明深深相信,他的實力就是班上前十名!因為他不是不會寫,只是不小心劃錯卡而已!這就是典型的自欺。請注意,小明這種理解並不是自戀或自信,而是非常單純的自欺,因為這種解釋完全是小明自己在平行世界腦補出來的,跟真實世界的狀況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班上第十二名、第十三名、第十四名、第十五名都相信自己和小明一樣劃錯卡呢?那全班不就有十五個人都可以同時宣稱自己才是真正的前十名?如果連意外都要考慮進去,那現實的排名還有什麼意義?
「沒有任何事比自欺更容易,因為人總是相信自己所希望的。」狄摩西尼的這句話,就是一個很好的註解,小明之所以會自欺,是因為太想滿足自己心中的期待,他覺得自己可以進到前十名(先是自信),但期待落空了(於是自卑),為了消解自己的痛苦與焦慮,才幻想自己是有進前十名的(最後自欺)。
*
所以,我們簡單釐清一下概念:沒進前十名,卻因為某些原因,欺騙自己有進前十,這種行為叫「自欺」;沒進前十名,而誠實地告訴自己就是沒進,這種行為,則叫單純的「自知」。自欺與自知,哪一種解讀方式,才是對我們自己比較好的?是要藉由不斷欺騙自己,讓自己不感到那麼痛苦和焦慮,還是承受著痛苦和焦慮,然後誠實地面對真正的自己?
我想一般正常人,會像小明一樣選擇前者,也就是藉由自欺,來減低自己的痛苦和焦慮。甚至很多時候,我們還會先騙自己,然後再死命地騙自己「我其實沒有在騙自己」,這是一種非常深層、複雜且奇妙的心理反應。就像是,小明如果來看我這篇文章,肯定會覺得我在鬼扯,他才沒有在騙自己,他是「真的很有可能」擠進前十名的啊!
不過事實是什麼?真相是什麼?小明在現實中有沒有前十名?其實你我都知道,小明心裡也知道,只是在小明心裡,一直在拒絕承認自己知道而已。
*
自欺與自知,在某些情況下很好判斷,比如說名次,我們很明顯就能知道小明有沒有在騙自己,但是很多事情有判斷上的盲點,比如一個女生說自己很美,我們其實很難判斷這到底是一種自欺還是自知,因為美是一種主觀感受,並不是客觀事實,就算我們都覺得林志玲很美,那也是我們之間共同的主觀感受,而不是整個世界的客觀事實,畢竟總找得到有人覺得林志玲不美的。
從邏輯上來說,像美醜這樣的主觀感受,是永遠只能像上帝一樣「被相信」,而不能像科學一樣「被證實」的。就像是,如果有十個人說妳漂亮,但同時又有五個人說妳不漂亮,那請問妳到底是漂亮還是不漂亮?如果有一百個人說妳漂亮,但同時又有十個人說妳不漂亮呢?請問妳到底又算是漂亮還是不漂亮?坦白說,這根本就無法判斷,我們甚至無法判斷這些人是怎麼判斷的,因為到底什麼才是美?大家七嘴八舌各說各話,從來也沒人真的知道。
所以,如果美醜的判斷標準是模糊的,如果判斷一件事的高低好壞,是可以自說自話或各說各話的,那妳到底要相信自己的判斷,還是相信別人的判斷?妳要活在自己相信的世界裡,還是活在別人告訴妳答案是什麼的世界裡?如果妳看自己是自知,但看在別人眼裡是自欺呢?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如果這問題終究沒答案,那我們又要怎麼在這樣的世界裡自處?
類似這樣的疑問,常會縈繞在我心中,當別人問我(或我問自己)好不好看?聰不聰明?細不細心?幸不幸福?快不快樂?在不在意什麼的時候,當我想對別人(或自己)說好看、說聰明、說細心、說幸福、說快樂,說在意什麼之前,我總會停下來,先悄悄自問一句——等一等,所以我現在到底是有自知,還是還在自欺?
而每次只要這樣一問,所有的判斷,都瞬間變得沒得那麼自信,也沒那麼肯定了。
至於,這種不輕易下判斷的謹慎,到底算好事還是壞事?坦白說,我目前還沒有答案,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找到那個令我滿意的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