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之死》:永恆少年的美麗與哀愁

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永恆少年」(puer aeternus)。

什麼是永恆少年?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裡,指的是古希臘神話中,永遠不會衰老的「孩童神」。在心理學中的永恆少年,指的是一個嚮往獨立與自由、反對邊界與限制,沒有成熟長大的孩子。因此,基於這個定義,你可以說他天真爛漫、天馬行空,無時無刻不在追尋夢想,是個充滿魅力的理想主義者;但是,你也可以說他太過沉溺於幻想,不願接受現實,只是個單純的瘋子或呆瓜。

永恆少年這個概念是好是壞,是褒是貶,怎麼解釋?其實因人而異。在《維基百科》對永恆少年的定義中,原文是這麼寫的——In psychology it is an older person whose emotional life has remained at an adolescent level,最直白地翻譯成中文就是——在心理學中,永恆少年是一個年紀較長的人,但情感生活依舊維持在青少年階段。

什麼叫做「情感生活依舊維持(has remained)在青少年階段」?請注意,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如果我們要說永恆少年就是「沒有成熟長大的孩子」,這背後永遠會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他「沒辦法」成熟長大;另一種是他「不想要」成熟長大,這兩種理解反應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

*

「我給你一萬元,請你幫我買一把槍。」如果我這樣問你,你要怎麼回答?

如果你是說:「很抱歉,我沒辦法這麼做。」那是從能力上否定,也就是說,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靠一萬元買到一把槍,和自己想不想要,願不願意無關。

但如果你說:「很抱歉,我想要這麼做。」那是從意願上否定,也就是說,你覺得自己是有能力靠一萬元買到槍的,只是出於某些理由,所以你不想幫這個忙。

有發現那細微的差異了嗎?

「沒辦法」成熟長大,是從「能力上」否定永恆少年,直接說成白話,就是你覺得他們「心理生病了」,所以需要人去醫治。但如果是「不想要」成熟長大呢?那問題可就不一樣了。

我們得去想想,他為什麼會不願意長大?在得出他的結論前,他有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如果有的話,那他是怎麼思考的?為什麼他會得出「不願成熟長大」的結論?更進一步說,難道他的思考是「錯誤的」或是「有病的」嗎?甚至病到需要去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

有感覺到兩者的不同了嗎?「永恆少年」是有病還是沒病?是有經過思考還是沒經過思考?在同一段文字、同一種定義下,其實是模糊不清的,誰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

*

因此,順著這樣的理解,再來看《阿拉斯加之死》這部電影,我始終不知道該用什麼角度去評價男主角麥肯迪尼斯的意志,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他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永恆少年」,他追尋著自己心中的理想,堅持著自己在意的遠方,永遠不向這個龐大而森嚴的世界低頭妥協,我們可以說他的身上流有唐吉訶德的浪漫血液。

你說他傻?他天真?可是不對,他不是不會思考的傻蛋,而是個名校畢業的優等生,或許他比我們任何人都要聰明,只是他想抵抗的東西,比我們任何人想抵抗的都要巨大——他想排斥和抵抗的,是一整個社會與時代。

「抵抗一整個社會與時代?怎麼可能?他瘋了吧?」這是一般正常人的理解,當遇到一個自己無法對抗的文明巨獸,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多想,會直接束手就擒,會乖乖低頭妥協,會讓自己和所有人一樣,一起穿上同一套西裝與洋裝、繫上同一條領帶或皮帶、穿上同一雙皮鞋或布鞋……用這些象徵文明的鎖鏈綑綁自己,直到和所有人同化,一起鎖入這個不斷輪轉的時代巨輪當中——當然,我們不會這麼去理解,因為這樣想太痛苦了,所以我們會用語言欺騙自己,說這種抹煞自我、追名逐利,把自己和其他人同化的行為,叫「社會化」。

而他們不一樣,唐吉訶德不一樣,麥肯迪尼斯不一樣,他們看得很清楚,他們不願讓自己變成這樣。你可以說他們是英雄,但不是這個時代裡的英雄,而是他們自己心中的英雄。但悲哀的是,這個龐大的文明巨獸,從來就不能允許他們可以是自己心中的英雄。

 麥肯迪尼斯。

*

於是,這些懷抱遠大理想的英雄,他們不願低頭妥協,只好用那不服輸的意志,站在某個時代的巨輪面前,用他們的血肉之軀,迎頭擊碎那個永遠撼動不了的時代。他們要所有自以為聰明的現實主義者、要所有嘲笑過他們的理想、嘲笑過他們是笨蛋的短視者知道,什麼才是一個英雄的浪漫——

他們主動揮霍自己的能力,目的只是想向這個世界證明,他們有足堪浪費的能力;(麥肯迪尼斯是美國頂尖名校艾文理大學的優等生)

他們主動拋棄自己的財富,目的只是想向這個世界證明,他們有足堪浪費的東西;(麥肯迪尼斯把自己的兩萬四千美金存款捐給了慈善機構,又燒掉了錢包裡所有的錢,遺棄他的車)

他們主動割捨這個世界、主動遠離這個世界,目的只是想向這個世界證明,不是這個世界拋棄他們,是他們拋棄這個世界,他們還是自己心中的英雄,心中還是有那個不願割捨的信念。

他們用能力的揮霍、用財富的拋棄、用強烈的割捨、用意志的遠離……讓所有自以為聰明和世故的人嘲笑他們,最後再以一死,來向所有人證明這一切並!不!可!笑!

 麥肯迪尼斯。

*

所以你看,英雄是多麼脆弱,永恆少年是多麼脆弱,多麼讓人心疼,他們不能長大,他們必須永遠是個孩子,因為一旦長大了,就庸俗了。他們不想變得和這個世界的人們一樣庸俗。

唐吉訶德是永恆少年,麥肯迪尼斯也是永恆少年,他們沒有長大,不是因為「心理有病」以至於無法長大,而是他們不願長大、不能長大。而不願長大或不能長大,也不是因為他們太笨或是想不通,恰恰是因為他們太聰明、太敏銳,可以想得通,所以在他們心中還有更美麗、更深邃的理解,只是庸俗的人多半搞不懂他們,才會用自以為懂的愚昧去嘲笑他們的英雄式浪漫,於是他們只好在最後選擇用死亡,來使他們的可笑變成偉大。

是的,他們會痛苦,是因為這個現實世界,對他們太殘酷。

而現實世界會對他們殘酷,是因為活在現實世界的我們……多半都還太庸俗。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