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將書稿拿給一些人試讀時,聽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魚群,這本書裡的故事全部都是真的嗎?」當下聽完,心裡頓時愣了幾秒,因為我從來沒想過會被人這樣問,後來才回答道:「是啊,全都是真的。」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問題在我心中縈繞了好幾天,因為我不太理解為什麼有人會特別去在意這個問題。
真實,真的重要嗎?
看一場電影,我們要陪主角度過兩個半小時,在這趟漫長的旅程裡,他的故事與波折,反映出來的悲歡與愛恨、放棄與掙扎、痛苦與突破、成長與救贖,都是世上某一種人的投射,導演或編劇希望呈現的,是萬千生命裡的一場人生縮影,在這趟旅程裡,我們看到的一切或許都不是真的,但其中的故事卻隱含著那些我們所想像過的、不曾想像過的、不小心遺忘的、不願再想起的、讓自己怦然心跳的、或因錯過而來不及挽回的……各種珍貴的情緒。
所以在看《刺激1995》時,當安迪逃出監獄,重獲自由的當下,我會感到激動無比,因為我知道自己和安迪一樣,渴望著內心的自由與重生,而不放棄希望的安迪,代表我突破了困境;
所以在看《歡樂谷》時,當世界開始失序,畫面漸漸有了黑白以外的色彩時,我會深為感動,因為我看見的是那些比完美更加絢麗、更值得擁有、更魅惑人心的東西;
所以在看《蜘蛛人2》時,當彼得帕克親吻著瑪莉珍,卻忽然聽見窗外有人呼喊求救,瑪莉珍對他說出:「去吧,大英雄」的那一刻,我會感到熱淚盈眶,因為我知道彼得帕克內心最牽掛的瑪莉珍,終於在此時理解了他心裡最後也最痛苦的掙扎。
沒錯,這些故事都可能是假的,但那又怎麼樣?我們從故事裡投射出來的情緒是真實的,這樣還不夠嗎?
就像看配圖,你會在乎這是「真的」天然美女,還是「假的」整容美女嗎?
*
身為作者,我始終相信沒有什麼故事可以全然真實,無論是電影、小說、劇本、書籍,要能打動人心,永遠需要設計過的劇情,而這些好的劇情是被人從現實裡發現後,進而改編或創造的。在一個好的故事裡,一定存在著許多美麗而精緻的誘惑,等待被讀者品味與發掘,真不真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觀眾或讀者在這趟由導演編劇作家編輯所共同編織而成的旅程中,得到了怎樣的成長、收獲了怎樣的感動。
先拋開真假,再走入故事。這個前提需要由觀眾或讀者自行去預設,否則,當一個人花了兩個半小時看一部電影或書籍,結果卻用真假這種粗暴的理解,來評斷導演編劇作家編輯共同編織的影像或故事,請容我有點不客氣地說,這樣的理解,實在很可惜。
最後強調,《那些旅行教我的事》裡的故事都是真的,如果有和現實不同的地方,也是根據真實的情況改編。
2 則留言
真善美啊,要看你怎麼定義這三者耶,故事之所以是故事本來就得拋棄一點真,這是故事的本質,所以跟拍照不一樣!無效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