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相依,何以為命?

窗外,雨正滴滴答答的落。三月初的台灣,似乎比想像中還冷。

剛過二十九,心中有些思緒,不吐不快。

魚群我有一些朋友在德國,有些人開始工作了,有些人還在讀書,今年六月去德國出差時,如果有機會,想去見一見他們。

但是,心中又被「旅行」的意念所拉扯,去年出差結束後,和佳餚去瑞士玩了兩週,又和家人去德國玩了一週,那感覺實在太快樂太美好,所以今年也想來個小旅行。但今年大家都想休息,而我也不想跟去年一樣玩那麼瘋,於是呢,我打算回程時,自己去杜拜走走就好。

只是,如果去杜拜旅行,就很難跟德國的朋友們見面了。

在朋友與旅行之間,我會怎麼抉擇呢?

選了旅行,好像有點對不住朋友;選了朋友,又好像有點對不住旅行,心裡頓時陷入了糾結。

莫尋人,且尋道」這六個字,是我人生重要的理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追著他人的腳步走,而是去追自己心中所想走的「道」。

旅行與文字是我的「道」,學德文、去德國交換、甚至是去德國出差,都是我貫徹與實現這個「道」的一環,而那些在德國的朋友們,甚至佳餚,也都是我認真追尋這個「道」的時候,偶然所遇到的人。當然,有些人只停留了片刻,便從我的生命中淡出,但有些人駐足許久,漸漸成為了我生命中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靈魂伴侶。

而人生就是如此奇妙,認真走自己想走的道路時,好像總會有好運發生。

只是,有時我總會想,當我找到生命中那些我認為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人之後,我還可以很理所當然、很大言不慚地說出「莫尋人,且尋道」這六個字嗎?我還可以告訴自己——不要一直追著這些人走,再繼續去追尋我心中所想走的「道」嗎?

面對這問題,坦白講,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因為在我的心中,除了「莫尋人,且尋道」這六個字之外,還有另一個完全與之相反的理念,那就是——

「沒有相依,何以為命?」

*

不知道為什麼,年紀越大,越能體會這句話的魔力。

我見過很多留學生,絕大多數的人不會長期待在異鄉,能長期待下來的多半是少數。

而你知道是什麼樣的人比較願意留下來嗎?真的只有一種人,那就是「在異鄉有強力社會支持網」的人。

朋友、伴侶、親屬、家人,都是社會支持網的一種。而越是長大,出社會越久,越會發現這東西有多重要。

你說什麼海外的薪資比較好、假期比較多、工作生活平衡比較好、客觀上的工作條件有多優秀,其實坦白講,這還是不夠,因為異鄉的生活再怎麼美好,也總會有大大小小的打擊,而一個人在海外沒有社會支持網,光是靠著內心不斷給自己打雞血、不斷告訴自己「我在追尋更好的自己」其實真的還是不夠,人終究會希望生活中經歷的那些酸甜苦辣,可以有人聆聽、可以有人回應。那些人在哪裡,我們就會想去哪裡。

因此,一個真正能夠在海外留下、而且感到快樂與富足的人,多半都是他在當地已經有人願意與之相伴。反之,沒有強力社會支持網的人,就算很優秀,多半也待不久,因為孤獨這種感覺,在家鄉與異鄉的體會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人在異鄉沒有社會支持網,所感受到的那種因孤獨所帶來的不快樂感,是極為具體和強烈,甚至是強烈到會讓人感到痛苦與窒息的。

沒有相依,何以為命?」這是我在德國讀書時,某一年的聖誕節,自己一個人走在街上,看著琳琅滿目的聖誕溫馨擺飾,看著那些和我長的完全不一樣的人,心中頓時浮現了這個念想。而那一刻,我真的好想回家。

我覺得我在家鄉時,就算單身,也不可能會有這種理解,這種理解還真的是被強烈的孤獨感所逼出來的。

那時我深刻的理解到,人啊,終究是跟著人走的,不管我們在哪裡,我們終究會想去找可以與之相依的人,與他們建立羈絆,然後在那些細如游絲般的連結中,度過這漫長而瑣碎的一生。

*

「莫尋人,且尋道」

「沒有相依,何以為命?」

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概念,但我同時相信這兩句話。曾經我的征途是星辰與大海,可以義無反顧的奔向遠方的呼喚,可以充滿壯志豪情地說出「莫尋人,且尋道」。而今的我二十九,心中依然有浩瀚的星辰與大海,依然會受到遠方深深的呼喚,但與此同時,我也學著反思,在尋道的一路上一邊尋人,建立更多與他人的羈絆。

電影《一代宗師》裡,宮二對葉問說:「拳不能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其實萬法歸宗,道理都是相通的,「尋道」是眼前路,「羈絆」是身後身,人如果只看眼前路,沒有身後身,一味追求自我實現,走向孤獨與悲壯,而忽略了羈絆,那終究是很難得到幸福快樂的。

今年六月出差結束後的短暫幾天,是要拿來旅行,還是拿來見老朋友,我終究要做出抉擇。

一邊是眼前路,一邊是身後身,選哪邊都會有遺憾、都會有懊悔。所以,我目前也不知該如何選擇。

但我想,時間到了,內心自然會有答案的。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