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魚群,我目前和媽媽同住,但生活中卻常因小事爭吵,比如她經常會進我房間不敲門,和她說很多次了都沒有用,心裡覺得很受挫,我自認是個會在乎他人情緒的人,但我媽都不太會替別人著想,和她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我到底該如何與她相處下去啊……
人是感覺的動物。而在大多數的溝通中,兩個人之所以會有矛盾或爭執,往往是出於有人的感覺被忽略了。這種狀況,最常出現在男女關係或親子溝通上。
比如像妳所說,媽媽經常不敲門就進妳房間。於是妳跟她說:「媽!拜託妳進來前敲一下門好不好?」此時她可能說(我猜測的):「有什麼關係?大家都是一家人,何必遮遮掩掩呢?」妳或許會反駁:「可是我想要有自己的一點隱私嘛!」然後,她可能會不當一回事,冷冷地回妳一句:「奇怪了,我只不過是沒敲門而已,這是多大個事?幹嘛發這麼大的公主脾氣?」
好了,此時妳是不是會更生氣?是的,因為妳的「感覺」一直都被忽略了。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爭執,就事論事,多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在吵的根本就不是「那個事本身」,而是那個事「背後代表的意思」。
*
就像在「沒敲門」這件事情上,妳媽可能會覺得「沒代表什麼」,而妳卻會覺得「有代表什麼」。所以妳看,同樣一件客觀事實,會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主觀感受,同樣都是沒敲門,妳會感覺不被尊重或失去隱私,但對妳老媽來說,可能就真的沒其他意思,只是小孩子在大驚小怪而已。
是的,她可能真的就是沒多想,所以就算妳說了自己的感受,她還是不會察覺到妳的心思,於是她越是忽略妳的感受,越是不把妳的情緒當回事,妳就理所當然會越生氣。而當妳越是生氣,她又越會覺得妳在無理取鬧大驚小怪,然後妳就又會越生氣……
這種戲碼,妳將會在未來看到一次又一次,以各式的面貌出現在妳們的眼前,而很遺憾,妳很難改變什麼。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世上每個人的感知力本來就有很大的落差,有的人比較細膩,比較善於辨識和分析他人情緒,有的人比較粗獷,也就是俗稱的神經大條,會有這樣的差距,主要取決於後天環境的影響,以及自己想活成怎樣的人,這兩者並無好壞之別,各有優缺點,但有個大原則:兩個細膩的人相處,彼此容易心有靈犀;兩個粗獷的人相處,大家遇事容易笑忘;最怕的就是一個細膩的人遇到一個粗獷的人,因為這很容易演變成妳們今天遇到的窘境——兩個啞巴一起吃黃蓮,兩個有苦都難言。
*
那麼,該怎麼辦呢?
嗯,兩種方法。要麼妳把自己活得像妳母親一樣,要麼妳把妳母親變得像妳一樣。然而,後者有機會實現,前者幾乎不可能。因為「細膩」或「善於體察」就和「聰明才智」一樣,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笨,她可以變聰明,但一個人一旦聰明了,懂的事多了,除非有什麼意外,否則她笨不回去!而「細膩」和「善於體察」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妳可以在將來的很多事情上,向妳母親展示妳細膩的一面,讓妳的母親對周遭人事物的體察更加細微、敏銳,這需要長時間的溝通與努力,以及不時的失落與誤解。只是,這樣做對妳的母親是不是一件好事,我不知道,因為活得太細膩,往往不容易太快樂,就像妳會寫這封信問我,不就代表妳「快要忍不住」了嗎?這就是細膩帶來的缺點,我們容易被生活中的細節影響。而我猜,妳母親是沒有像妳這樣氣憤或在意的,這也是活得粗獷的優點之一。
要不要在往後的日子裡引導她走向細膩,這問題取決於妳。當然,妳也可以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看完我寫的這篇文章後,私信感謝一句,然後離開水瓶集,當作什麼都沒發生。而我猜,妳很可能也會選擇這樣做。
然而,即使如此,我還是會認真地想、誠摯地回,為妳煩惱一下該怎麼辦。
這就是魚群我的細膩,與善良。
妳見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