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麥爾教授的老鼠實驗

下文擷取自龍應台《野火集》。

麥爾教授對老鼠很有興趣,曾經作過這樣的實驗:

把老鼠聚集在一個平台上,讓他們一個個往下面兩個門跳;跳向左門,它會碰得鼻青臉腫,跳向右門,門卻會打開,門後是甜美的乳酪。小老鼠當然不笨,訓練幾次之後,就快快樂樂的老往右門跳去,不再摔得一鼻子灰。

可是,就在老鼠的選擇固定了的時候,麥爾就把乳酪從右門移到左門;本來以為可以飽食一頓的老鼠現在又碰得鼻青臉腫,不知道客觀情勢已經改變了。幸好,摔了幾次之後,它又漸漸熟悉了新的情況:原來乳酪在左邊!

問題是,這個時候,麥爾又有了新花樣;它把門的顏色重新漆過,把乳酪一會兒放左,一會兒放右,老鼠在新的習慣成形之後,發覺原來的抉擇方式行不通,它必須不斷地適應新情況,不斷修正自己的習慣行為……

老鼠變不過來,下一個反應就是「以不變應萬變」。麥爾發覺,在應變不過來的時候,老鼠就開始「擰」,開始固執起來,根本就拒絕改變方式。譬如說,如果牠已經習慣於跳向左門,你就是把乳酪明明白白的放在右門口,讓他看見,牠仍舊狠狠地往左門去碰腫鼻子,愈碰愈緊張。如果實驗者在這個關口繼續強迫他去作跳左或跳右的抉擇,老鼠就往往會抽筋、狂奔、東撞西跌或咬傷自己,然後全身顫抖,直到昏迷為止。換句話說,這隻老鼠已經「精神崩潰」。

麥爾教授於是歸納出導致老鼠「精神崩潰」的五個階段:

首先,對某一個難題(左門或右門),老鼠逐漸培養出一種應對的習慣來(選擇右門:右門有乳酪)。第二個階段,客觀環境不斷改變,老鼠發覺慣有的方式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因此感到驚駭。下一階段,不斷地焦慮與挫折、失敗之後,牠就固執地以舊有的方式面對新的情況,不計後果(就是看見乳酪出現在右邊,仍舊往左邊闖)。第四階段,根本放棄努力(乳酪也不吃了,乾脆餓死!)最後,如果外力迫使牠非解決問題不可,牠就會回到她所習慣的舊方式(左門就是左門,非左門不可!)當然又碰得鼻青臉腫,餓的老眼昏花,最後以崩潰結束。

*

讓我們一層一層來看這個實驗,首先是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

對某一個難題(左門或右門),老鼠逐漸培養出一種應對的習慣來(選擇右門:右門有乳酪)。第二個階段,客觀環境不斷改變,老鼠發覺慣有的方式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因此感到驚駭。

這個實驗,有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沒有被定義,或是沒有被作者所提及,那就是老鼠不吃乳酪會不會死?

如果麥爾教授只給老鼠乳酪吃,那老鼠就非選不可,畢竟乳酪攸關老鼠能不能存活,如果麥爾教授還有餵其他東西給老鼠,乳酪只是誘惑,那吃不吃乳酪這個選擇對老鼠而言就不是必要了,反正不吃乳酪依然可以存活。我想說的是,任何一種選擇,只要攸關生死存亡,無論是人是鼠都會去撞門,這其實無關理性,純粹只是求生的本能而已。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個實驗,如果麥爾教授不隨意改變乳酪的位置,始終把乳酪放在右門,老鼠也始終堅持往右門撞,那這隻老鼠,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一隻聰明的老鼠?畢竟他只要堅持往右門撞,就會一直吃到乳酪。可是現在,教授開始隨機亂擺乳酪了,然而重點是,要如何擺放完全憑教授意志決定,沒有任何規律或邏輯。

*

第三階段:不斷地焦慮與挫折、失敗之後,牠就固執地以舊有的方式面對新的情況,不計後果。(就是看見乳酪出現在右邊,仍舊往左邊闖)

讓我們繼續往下想,如果乳酪是隨機擺在其中一邊,那此時,老鼠的思考就會顯得特別愚蠢,畢竟老鼠思考再多、猶豫再久,教授也只是隨機放置乳酪,就算今天做決策的不是老鼠而是人,其實永遠也猜不出真正的乳酪在哪裡啊!而在毫無頭緒且攸關生存的情況下,老鼠又得做出決定,此時當然回歸本能的感覺去亂選,不是嗎?

教授說,老鼠在不斷地焦慮與挫折之後,就開始固執地以舊有的方式面對新的情況,不計後果,但奇怪的是,老鼠的本能反應竟然是看見乳酪出現在右邊,卻仍舊往左邊闖?這行為完全是反邏輯的,除非出現幻覺,否則就算精神崩潰,也應該是因為沒食物吃,所以餓到崩潰。但做為一隻動物,看見救命的食物在眼前,再怎麼樣都應該會一股腦兒地衝過去吧?然而,這個實驗卻始終沒解釋為什麼老鼠會做出這樣關鍵的判斷。

*

第四階段:根本放棄努力(乳酪也不吃了,乾脆餓死!)

說放棄努力其實是多餘的,應該說老鼠只是暫時放棄努力,為了生存,老鼠始終會再去撞門的,這是求生的本能。

*

第五階段:最後,如果外力迫使牠非解決問題不可,牠就會回到她所習慣的舊方式(左門就是左門,非左門不可!)當然又碰得鼻青臉腫,餓的老眼昏花,最後以崩潰結束。

果然,第五階段馬上得到印證,那股神祕的外力,其實就只是老鼠想活下去而已。而牠之所以精神崩潰,是因為吃不到乳酪餓昏頭了?還是因為一直判斷錯誤才導致崩潰?教授並沒有給出答案。

如果是根據麥爾教授的實驗設定,乳酪不是在左門就是在右門,那老鼠只要試過一次,應該就能知道真正的乳酪在哪扇門,不是嗎?那牠崩潰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如果說老鼠撞了左門,結果發現裡面沒乳酪,於是改撞右門,但此時教授又偷偷把乳酪移到左門,讓老鼠永遠猜不到,那別說是鼠了,人都會崩潰的啊!

所以,麥爾教授這個實驗真的可以證明老鼠的行為跟精神崩潰有關嗎?我始終保持懷疑。

*

但作者引用完麥爾教授的老鼠實驗後,卻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一個人,也只不過是隻有可能精神崩潰的老鼠。人生的每個階段裏都有看似不可解的難題時時強迫他作抉擇:考試失敗了,愛人變心了,婚姻破裂了,工作失去了。 每一個難題都需要一個解決的辦法。究竟乳酪在左邊還是右邊?不管在左在右,當一個人不再能以”新”的方式來應付”新”的情況,當他不計後果的,根本拒絕改變自己的時候,他就是一隻弄”擰”了的老鼠;精神的解體只是自然的結局;

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個精神可能崩潰的老鼠?!國際局勢的變化多端就好像乳酪的忽而在左、忽而在右。三十年前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見得能解決二十年後的問題。 如何能不受制於舊習慣、舊觀念、舊方法,如何不搞”擰”了去老撞一扇沒有乳酪的門而撞得鼻青臉腫,需要的是彈性與智慧。

智慧,不正是人之所以為人,鼠之所以為鼠的差別嗎?

邁爾教授要強調的,真的是「智慧」嗎?把實驗裡的老鼠換成了人,就能用新的方式來應付新的狀況,以至每次都能選到正確的門嗎?或是當我們改變自己、考慮結果了以後,就能選到正確的門了?別忘了,教授可是隨自己喜好放置乳酪的啊!老鼠之所以精神崩潰,是因為命運(教授)不斷在操弄,以至於乳酪一直得不到,而得不到乳酪會讓牠無法生存,無論老鼠再怎麼試,永遠猜不到哪一扇門後有乳酪,因此餓到兩眼昏花,最終才導致精神崩潰的,這跟老鼠(延伸至人)的智慧到底有甚麼關係?

綜觀全書,就這個類比太高端,始終無法理解。

你可能也喜歡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