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特別,就是好吃!

吃一碗麵,覺得美味,於是向人推薦。這種過程,很常見。

沒什麼特別,就是好吃!」偶爾,我會聽到有人這樣說。

看一本書,受益頗豐,於是向人推薦,這種過程,也很常見。

沒什麼特別,就是好看!」有時,我自己也會說這種話。

但每次聽到有人這麼說,或是聽我自己這樣講,感覺都頗微妙。微妙之處在於,我知道別人(或我自己)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裡真正想表達的,其實是另一個意思。

「沒什麼特別,就是好吃!」請問你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裡「真正想說的是這個嗎?我想不是。下面這句話,才是我們心裡真正想表達的——

我覺得很好吃!但是要我形容,我形容不出那個好吃的、特別的『點』在哪裡!

是的,我們並不是在味道上認為那樣東西不特別,而是在文字上不知道該怎麼去形容那樣東西的具體味道!

*

只是,既然形容不出來,為什麼不大方承認自己形容不出來,要特地繞一大圈說話,甚至反過來說那樣東西「沒什麼特別」呢?

原因很簡單,也很有趣,其實就是「怕丟臉」。

有個觀察,不一定準——我始終覺得人是一個極愛面子,愛面子愛到骨子裡的物種(當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我們在他人面前,展現自己某方面的障礙,並欣然接受別人的嘲笑,根本是天殺的不可能!

就像是,在學校報告或公開場合演講的時候,我不信有人是可以不事先準備,直接上台即興說話的。正常情況下,我們多半都是在台下寫個大綱稿,模擬自己在台上要說什麼,來回練個幾次,最後才會上台報告或演講,對吧?

為什麼要這樣做?歸根到底,其實也就是「怕丟臉」而已,不是嗎?

同樣的,當今天有人很認真地問你:「你說這家麵很特別,特別在哪裡?」然後你說:「湯頭味道很好。」說完後,別人接著問一句:「那你可以簡單形容一下那個味道嗎?」

形容那個味道嗎?就是……呃……讓我想想……那個……嗯……就是……很難形容耶……

你看,嗯來啊去想半天,結果還是講不出個所以然,這是多麼尷尬的一件事,直接就暴露了自己在觀察力判斷力表達力邏輯力詞彙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乃至智力方面的問題啊!

可是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不是還蠻常見的?

「你說順園的餡餅很好吃?那是好吃在哪裡?你有辦法形容一下嗎?」

「你說樂麵屋的拉麵很好吃?那這家拉麵有什麼特色?你有辦法形容一下嗎?

「你說南機場的來來水餃很好吃?那和一般的水餃有什麼區別?你有辦法形容一下嗎?」

我一直都覺得像這種「要人具體描述抽象感覺」的問題,真正考驗的不是回答者的感受能力,而是回答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不得不說,大多數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表現的不是特別好,我們在回答這種問題時,很快很快地,就會感受到自己在語言組織能力上的極限與侷限。

「要我形容那餡餅的味道嗎?嗯……我想想……那個餡餅總之就是很好吃啊……肉很鮮甜啊……還有……嗯……就是……啊!你自己去吃一次就知道了啦!

你看,像這種情況,是不是經常發生?

*

所以,一旦吃過幾次悶虧,為了避免以後在類似的問題上繼續出糗,我們那顆愛面子愛到骨子裡的大腦,就會在這種令人羞愧的情況再次發生前,先開始對我們進行催眠。

「親愛的主人啊,你的觀察力沒問題,判斷力很正常,表達力很出色,邏輯力詞彙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也一切正常,智商也肯定比一般人還要高……別自己嚇自己了。」

你之所以會「形容不出」那碗麵有什麼特別,不是你舌拙口笨,而是因為那碗麵……本來就沒什麼特別!(這個結論一定要講得理直氣壯,要大聲且不帶一絲猶豫地講,這樣對自己催眠的力道才會強!)

於是話到嘴邊,就會變成:「你說那碗麵?哼,沒什麼特別,就是好吃!

是的,好吃的後面最好再加個驚嘆號,說的時候拉高音量,好讓聽的人把重點都集中在「好吃」這兩個字上頭,如此一來,別人就不會再多問為什麼,因為要是被問為什麼,到時候我們又嗯嗯啊啊地講不出來個所以然,又得暴露自己在語言能力上的匱乏了,那是多麼可怕的事啊!

沒錯,我始終是這麼認為的——

吃完一道料理後,會去說那道料理「沒什麼特別,就是好吃!」的人;

打完一款電玩後,會去說那款電玩「沒什麼特別,就是好玩!」的人;

看完一本書或一部電影,會去說那本書或那部電影「沒什麼特別,就是好看!」的人。

這些人,在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心裡敬畏的都不是什麼料理、電玩、書籍、電影……

真正讓他們打從心底感到敬畏的,是語言。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