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心法〉:斷尾法則

該如何讓自己的寫作能力不斷變強?我以前在寫《那些旅行我的事》的時候,偶然發現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對我來說非常實用,趁著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歡把這套方法叫做斷尾法則

在一般的理解中,斷尾的意思是故事只講到一半,就不講了。但我這裡說的斷尾是先把故事講完,然後再刻意截斷我舉個例子,比如在《那些旅行教我的事》這本書中,總共有四十四個彼此獨立的故事,那麼,在寫書的過程中,我會先準備五十四個的故事,寫完以後找三個不同的時間,用三種不同的方法各看一次,每次紀錄自己覺得最看不順眼的十個故事,然後砍掉它。

至於是哪三個時間?用哪三種方法?其實因人而異,分成三個時間與三種方法的理由,主要是讓自己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自己寫出來的東西。

*

我提供三種時間,也是我最常運用的時間——睡覺前起床後洗澡後

睡覺前閱讀,精神最渙散,可以測試書稿的精彩度。如果看一下就想睡,那表示文章的內容有問題,可能是角色性格不夠鮮明,可能是情節塑造不夠刺激,也可能是對白設計沒有創意,總之,只要感覺到哪個部分「有點無聊」,就趕快先做個記號。

起床後閱讀,腦袋最清晰,可以測試書稿的表達邏輯。如果起床後閱讀書稿,發現有一些字句或段落看起來「怪怪的」,先別管哪裡有問題,直接做記號,先懷疑是「當時寫作的問題」,而不是「現在閱讀的問題」。

洗澡後閱讀,腦袋最乾淨,心情也最好,可以測試書稿的所有細節。如果洗完澡閱讀書稿,竟然還會看有些小地方不順眼,那就是需要立刻改進!

*

另外,我再提供三種方法,也是我最常運用的方法——專心看分心看跳著看

專心看,顧名思義就是排除所有干擾,讓自己處在某個舒適的閱讀環境裡,無論是聽輕音樂,還是戴上耳塞,總之要想辦法讓自己一口氣看到完,只要看到某些部分,開始不自覺地分心,就趕快做個記號,因為那裡可能是問題。

分心看,就是刻意讓自己處在干擾中,比如說,坐在車水馬龍的街道旁看,或是邊打電玩邊看電影邊看,總之不要讓自己看得太安逸,在不斷干擾的煩躁中,試著找出「想靜下心來看」和「想快速跳過」的部分。

跳著看,也就是不照順序的亂翻,盡量打破一切閱讀規律,在散亂的編排中一邊尋找問題,一邊探索更多可能性。

*

以上三種時間,三種方法,可以任意組合,共同的目的只有一個——在各種情況下,找出最看不順眼的地方,然後砍斷,重新補上,再砍斷,再補上,再砍斷……

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較中,慢慢的,就會發現自己的眼力越來越準。

在一次又一次的斷尾中,漸漸的,就會發現自己的文章越寫越穩。

於是,文章的下限變高的同時,文章的上限也會跟著提高。下限高一吋,上限高十分,這就是斷尾的力量。請別小看這樣的投資報酬率,當認真斷個幾次後,那進步的幅度,可不是鬧著玩的。

*

那麼,斷尾要斷到什麼程度呢?

這就很難回答了,一般來說,斷尾的時間成本很大,所以該停在哪裡,需要自己取捨,萬變不離宗的是——別老追求自己一定要寫到「完美」的程度,因為我們的眼力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會覺得自己寫的沒問題,其實也只是因為當下眼力還不夠好,以至於還沒有能力找出其他問題而已。

只是,如果說,當連續斷尾幾次後,直到某一次,你從三個時間看、用三種方法看,似乎都察覺不出什麼問題、也真的不知道該從何改起時……

那麼,恭喜你,你看到了斷尾法則的終點。

同時,也歡迎你。行過千里路,如今,終於遇見萬重山。

而屬於技藝的真正挑戰,現在才正要開始。

尤其是,當自己正面對著「該改的都改了,也看不出什麼問題,但感覺就是還不夠好」的時候,這種瓶頸的背後反映出的,是自身天賦的極限,也是自身進步的極限,而由此開始的技藝競逐,越往前走的一步,都將越來越困難,面對的每個情境,也將越來越極端……甚至當激情褪去,物換星移,心中會開始面臨許多質疑。這些質疑,或許來自他人,或許來自自己,當我們徘徊於取捨的十字路口,該向前?還是向後?該駐足?還是轉彎?

該斷尾?還是斷念?

嗯……我相信這始終會是個縈繞心頭的好問題。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