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不同時代的人,有各自需要承擔的抉擇與痛苦,可是在某些時代背景下無意間做出的抉擇,卻會輕易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這些抉擇背後,卻往往沒有任何可以歸咎的原因,所以只好將這種無力感,歸因於時代。
我指的,是戰爭。
王鼎鈞先生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過一段很有味道的經歷。
以下內容摘錄至《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 — 怒目少年》
七七事變發生後,有一個青年對他的母親說:「我已經十八歲了,不應該留在家裡,我要去參加抗戰。」
母親非常感動,問他打算跟誰一起。
他說:「我去參加八路軍(共軍),您看好不好?」
母親說:「很好!很好!」動手為兒子準備行李。
三年以後,這個青年的弟弟對母親說:「我也十八歲了,我要去參加抗戰。」
母親非常感動,問他打算跟誰一起。
他說:「我去參加中央軍(國軍),您看好不好?」
母親說:「很好!很好!」動手為兒子準備行李。
可憐的老百姓,可愛的青年,他們怎能預料,他們以後用很多很多時間互相廝殺。
那時,有人到大後方(後來叫國統區),有人去解放區(當時也叫共區),大半由因緣決定,人人以為殊途同歸,誰能料到這一步跨出去,後來竟是刀山血海,你死我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二十二中(又名國立第二十二中學,主要收容山東出逃的流亡青年,王鼎鈞先生當時在這裡就讀)的老同學屢次受到嚴厲的責問:你當年為什麼不投奔解放區?被問的人啞口無言,因為他實在沒有答案。
一九八零年,中國對外開放,內戰期間逃出來的人回鄉探親,回首三十多年,家鄉的親人少者已壯、壯者已老、老者已死,歷劫餘生悲憤怨恨,責問歸人:你當年為什麼投奔國統區?這一問,只有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也沒有答案……
*
而王鼎鈞先生在回憶抗戰時,是這樣說的:
以下內容摘錄至《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 — 昨天的雲》
有次日軍攻打臨沂,兩軍血戰,傷亡難計,國軍部隊的連長幾乎都換了人。
連為戰鬥單位,連長紛紛傷亡可見戰鬥之激烈。近在咫尺,有名有姓,一位老太太的兒子在張自忠將軍部下擔任班長,一個衝鋒下來,連長陣亡,排長升為連長,這位班長奉命擔任排長。又一個衝鋒下來,新任連長陣亡,這位剛剛升上來的排長奉命代理連長。一日之內,連升三級,再一個衝鋒,他也壯烈犧牲了,這回不用再派人當連長當排長了,全連官兵沒剩下幾個人。
在如此兵荒馬亂的世代,抗日之心如此澎拜、抗日之命如此卑微的世代,問一個愛國青年為什麼要選擇參加八路軍?為什麼要參加中央軍?
唉,他當時哪管得了那麼多!日本人都要殺過來了,誰在抗日,他就跟誰,命都豁出去了,能不能活著回來都不知道了,還管你是什麼陣營,他要的東西只有一個——
武器!
跟日本人決一死戰的武器!
1 則留言
沒有抉擇是無意間的,他們當時想的可多了,你要跟誰一起去?八路軍還是中央軍?媽你覺得哪個更好?
只是那些青年怎麼想得到,那些人一起從軍的人會這麼快的消失在自己身旁?八路軍與中央軍的理念又有多少會付諸實現?母親的耳語又有多少是合理而正確的呢?
唉他們早就管不了了,前進的前進,倒下的倒下,以致於人們事後回憶,
只剩武器,愛國,以及日本人,
這個痛苦的時代該讓人怎麼說?
啊 是戰爭 對就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