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控制」的心理研究

原始發表日期:2021.01.28

「愛」與「控制」,是兩個需要區分的觀念。可是該怎麼區分,從小到大,根本沒人教過我們,父母不教,老師不教,以至於到後來,很多人錯把「愛」與「控制」畫上等號,造成了無數無法挽回的遺憾與悲劇。

「愛」是什麼?這個詞太抽象、太複雜,相當不好理解,所以我們先把愛放一邊,來聊一聊到底什麼是「控制」。

所謂的控制,有兩種情感最容易被混淆,一是擁有他物的感覺,二是自我掌握的權力

比如說,一個女孩在玩布娃娃,你衝上前把布娃娃搶走,說這是你的。這個時候,女孩第一反應,通常很好預期,就是又哭又鬧。

女孩的哭鬧,源自於兩種剝奪:一是「擁有他物的感覺」被剝奪了,二是「自我掌握的權力」被剝奪了,這兩種剝奪,分別會誘發兩種不同的情緒。

先談第一種剝奪:女孩擁有一隻很喜愛的布娃娃,原本的感覺是美好的,但現在布娃娃被搶走了、沒有了,所以女孩的情緒,正常情況下是該感到難過

「我的布娃娃沒有了,怎麼會這樣……」

請注意,重點來了,這裡的情緒是「難過」,很單純的難過,所以女孩會哭,因為她此刻腦中想的是「他物」,是那個布娃娃。

可是難過的話,哭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鬧」呢?這就牽扯到第二種剝奪了,而這種剝奪最麻煩,叫做「自我掌握的權力」被剝奪。一個人自我掌握的權力被剝奪會怎麼樣?沒錯!她會生氣

「這是我的東西!你不準碰!」

請注意,重點又來了,這裡的情緒是「憤怒」,很單純的憤怒,所以女孩會鬧。為什麼會鬧?這裡有一個非常細膩,但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女孩腦中此刻想的東西,並不是具體的他物,並不是布娃娃,而是她曾經掌控的「權力」。

「它本來是我的!」

請大家再感受一次,一個人的腦中想:「它本來是我的!」和「我的布娃娃沒有了,怎麼會這樣……」,這兩種想法的背後,所引發的情緒是不是不一樣的。

「我的布娃娃沒有了,怎麼會這樣……」→ 如果女孩真正在意的是「他物」本身,那她的情緒,就會被卡在「難過」裡。

「它本來是我的!你不準碰它!」→ 如果女孩真正在意的是「權力」本身,那她的情緒,就會被卡在「憤怒」裡。

有感受到差別了嗎?

前者看到的,是「外界的物」,而後者看到的,是「自身的權」。

*

而什麼是「控制欲」,所謂的控制欲,就是一種權力欲。一個控制欲強的人,他要的不是外界的物,而是自身的權。

「那是我的東西,不准亂拿,立刻還來!」話一說完,布娃娃就回來了。

你想想這種感覺,這種「擁有權力」的感覺,多爽啊!

「北鼻,我腿好痠,過來幫我按摩好不好!」話一說完,就有人走過來了。

你想想這種感覺,這種「擁有權力」的感覺,多爽啊!

「北鼻,我肚子餓,出去幫我買飯!」話一說完,晚餐就自動出現了。

你想想這種感覺,這種「擁有權力」的感覺,多爽啊!

「吼!你剛剛跑去哪裡了啦!去哪都不講的嗎!以後去哪裡、和誰出去、幾點回來,通通都要跟我講,不要讓我擔心,知道嗎!」從此以後,那人就乖乖服從你的指示,每次出門都和你乖乖報備,讓你牢牢掌握他的行蹤。

你想想這種感覺,這種牢牢掌握著權力的感覺,多爽啊!

*

有種比喻我很喜歡,一個嚮往權力和控制的人,對待情人,就像對待遙控器。一個極度迷戀權力的人,他是不會在意手上的遙控器長什麼樣子的,他只會在意那支遙控器聽不聽自己使喚,能不能按個幾下,就跳到自己想要的頻道。如果遙控器一直失靈,一直不聽使喚,那就想辦法修到「能用」為止,真的修不好,就再換一支新的。

可是這能說是愛嗎?你能說:「我是因為太愛這支遙控器,所以才想時時掌控它嗎?」

我想你已經發現不對勁了,當你真正愛一個人的時候,其實理論上來說,是不會在意那個人對自己的「實用性」有多高的。因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值得。就像一隻布娃娃,當你很愛一隻布娃娃,你只會小心翼翼地疼愛它,甚至把它放在床邊,抱著它睡覺,為它蓋棉被,但你不會像對待遙控器一樣,死命地要它「發揮用處」。

不健康的愛,是把情人看成遙控器,然後透過情人的存在,實現「自我掌控的權力」。

健康的愛,是把情人看成布娃娃,透過情人的存在,實現「擁有他物的感覺」。

不健康的愛,是正因為我愛你,所以你必須聽我的!(把這種思考翻成白話就是:比起在意你,我更在意的其實是「控制」!)

健康的愛,是正因為我愛你,就算你不聽我的也沒關係!(把這種思考翻成白話就是:比起在意控制,我更在意的其實是「你」!)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