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與情境,才是「感覺」背後的最大奧秘

最近在聽周杰倫的《告白氣球》時,腦中一直迴盪著那句「擁有你就擁有全世界」。

請問一下,當有一個人對你說「擁有你就擁有全世界」時,你會怎麼去理解這句話?

會是第一種:「哇!我的世界好大喔!原來在他的眼裡,我是這麼重要啊!」(重點會放在你自己)

還是第二種:「哇!他的世界好小喔!全世界明明那麼大,有將近兩百個國家,超過五億平方公里耶!」(還是放在全世界)

我大膽猜測,你會選第一種去認同,對吧?從這首歌的意境去想,重點也一定會放在「你自己」,說不定你還不曾思考過,為什麼有人會從第二種角度去理解。沒錯,這就是我想談的重點。我們都感覺第一種理解比較對,第二種理解比較怪,可是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幾乎毫無例外」都會認為「擁有你就擁有全世界」這句話,重點在「你」而不在「全世界」?

我們是憑藉著什麼在下這種判斷的?是我們身上那股神秘而獨特的第六感嗎?

不,根本就沒有那種東西,案非常具體——角色情境

你知道嗎?我們對一句話的認同,只能建立在具體的角色與情境上,一句話或一段文字,如果沒有角色跟情境,我們的感覺,其實是無法進行附著的。

是不是聽不太懂我在講什麼?沒錯,你剛剛看上面那段紅色的話,就是因為我只有講抽象的概念,還沒有給具體的情境與角色,所以才會導致你無法從情境與角色中去建立理解。

你會聽不太懂,到目前為止,都還是我的錯,是我沒講清楚,才導致你的不懂。

 先用配圖和大家賠個罪。

*

我舉個例子,請問你知道什麼嗎?關於愛的定義,《聖經》上是這樣寫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我跟你保證,這句話如果你用聽的,在你聽到最後一句「愛是永止不息」的那一刻,前面自己聽過什麼,早就全部都忘光了。

沒錯,就算這些話全部都是對的,可是我們的注意力會渙散,為什麼注意力會渙散?不是我們的理解力不好,而是因為在整段話裡頭,沒有出現任何的「角色」與「情境」,所以我們的「認同感」沒地方附著。

簡單來說,你會感覺自己離這句話好像「很遙遠」,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應該站在哪個情境,用什麼角色的立場去理解這句話,這就是我前面說的,我們對一句話的認同與否,其實只能建立在具體的角色與情境上,一句話或一段文字,如果沒有角色跟情境,我們的認同感是無法附著的。

沒有角色與情境,才是導致你會對一句話「沒感覺」的最大原因。

類似的例子還有一個,我超愛舉這個例子,因為這個例子實在太經典了,我甚至還寫進《那些旅行教我的事》裡面。

請問,什麼是「快樂」?如果你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快樂心經》可以告訴你什麼是快樂:「不埋怨,要感恩;不貪心,要知足;不煩惱,要樂觀;不爭功,要分享;不記恨,要寬恕;不批評,要讚美;不恐懼,要心安;不衝動,要忍耐;不嫉妒,要欣賞;不發怒,要微笑;不計較,要寬宏;不拖延,要積極;不自私,要捨得;不自誇,要謙虛;不氣餒,要振作;不欺騙,要誠信。

坦白說,這種話你會想聽第二遍嗎?沒錯,根本就不會!因為這些定義超無聊的,別說聽兩遍了,你剛剛能整段看完我都覺得了不起,因為整段話既沒有角色也沒有情境,我們的認同感根本沒地方附著,即使知道內容都是對的,也不會想去管那個多,因為看完後心裡根本毫無感覺,甚至覺得很煩。

不過!如果我用一個例子帶出情境,你的感覺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

什麼是愛?什麼又是快樂?要說到讓人「有感覺」,最基本的前提,是一定要帶出一個具體的角色與情境。

比如說,什麼是愛?

愛,是一種對自我的承諾,是你穿著最好看的西裝,看著從紅毯那頭緩緩走向你的新娘,在燈光與鮮花的見證下,牽起她那微微顫抖的雙手,看著她期待中帶點不安的眼睛,告訴她不要害怕,因為你已經對自己發過誓,發誓你牽起她這雙手以後,這輩子就不會再放手。這份真切的承諾,就是愛。

而什麼又是快樂呢?

快樂,是妳穿著雪白的婚紗,在燈光與鮮花的見證下,緩緩步入紅毯,在溫和的琴聲中走向那個穿著西裝的新郎,看著他那難得帥氣的模樣,回想起他平常在家摳腳的樣子,心裡暗自一笑:「這傢伙認真打扮起來,其實還挺像樣的嘛。」

此時,妳的手還在微微顫抖,他站在妳的面前,輕輕牽起妳的手,告訴妳不要害怕,因為他已經向自己的內心發過誓,當他牽起妳這雙手的那一刻,他這輩子就不會再放手。於是,妳那顆期待中帶點不安的心,終於在他溫柔的承諾下緩緩降落。

然後,妳聽到牧師在問妳問題,可是妳的腦中一片空白,妳只知道自己要點頭表示願意,於是在妳點頭的那一刻,頭向下傾的那一刻,妳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眼淚,從眼眶一路滑過鼻頭與唇角,滴落在雪白的婚紗上,妳看著那紅色的淚,心裡才終於明白,原來此刻心裡的澎湃與激動,就是妳生命中最深最美的快樂。

沒錯,要像這樣,帶出一個具體的情境與角色,人的感情才有地方可以附著。一個抽象的概念,一旦少了具體的情境與角色,那是非常容易變得空洞或是讓人聽不下去的,《聖經》定義的愛和《快樂心經》定義的快樂,都是很典型的案例。

就像「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這句話,你要認同這個定義,那就勢必要在腦中有個具體的情境,然後從那個情境的某個角色身上,推動你去理解這個定義,否則光從字面上去看,你是很難對這句話產生任何情感上的共鳴的。

沒有角色與情境,就是我們會對一句話「沒感覺」的最大原因。

*

我曾聽過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我忘記說這句話的人是誰了,好像是方文山的樣子,但真的不確定。

那個人當時說:「填歌詞的時候,要能夠感動別人,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前幾句歌詞『一定要出現你我他』,因為只有透過『你我他』(角色的建立),人們才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射那個情境裡。

不信嗎?我隨便舉幾首大家有聽過的歌。

「屋簷如懸崖,風鈴如滄海,等燕歸來;時間被安排,演一場意外,悄然走開。」——《千里之外》。

等燕歸來?悄然走開?

「窗外的麻雀,在電線杆上多嘴,說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覺,(我)手中的鉛筆,在紙上來來回回,用幾行字形容的誰。」——《七里香》。

這一句?手中的鉛筆?用幾行字形容的誰?

說了所有的謊,全都相信,簡單的卻老不信。書裡的劇情,不想上演,因為喜歡喜劇收尾。」——《淘汰》。

說了所有的謊?全都相信?簡單的卻老不信?書裡的劇情?不想上演?因為喜歡喜劇收尾?

是的,人很有趣,我們的認同感,大多只能建立在角色與情境上,一句話或一段文字,如果沒有「你我他」的存在,沒有角色與情境,我們的認同感就很難進行附著。

角色與情境,才是「感覺」背後的最大奧秘。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