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朋友,在我心中有兩種認定,一種是共患難的朋友,一種是同享樂的朋友。共患難的朋友,指的是一群一起共事,或一起做專題、一起做研究的夥伴,如同事、如組員;而同享樂的朋友,則是一群擁有共同興趣的夥伴,如棋友、琴友、旅伴。這兩種朋友之間有什麼差異?在本質上又有什麼不同?
跑步機上的思考
從看到「跑步機」這玩意的第一眼開始,我就深深覺得:若不是為了身材或健康(或其他神秘因素),我不信有任何人類會不帶理由或單純覺得好玩而一再站上這台機器,像隻可憐的小白鼠在上頭一邊掙扎一邊喘氣。
常聽人說,要活就要動;也常聽人說,人生很難。我嚴重懷疑,這是在講同一件事!因為,如果想好好活著,非得要動得這麼用力……
那人生,真的是很辛苦啊。
——By您的人類同胞,跑了一小時差點累死在跑步機上的魚群。
泰式咖哩的滋味
時近傍晚,天色被夕陽染上一層濃濃的蘊黃,我撐著傘走入黃昏市集,路上細雨飄飄落落,空氣中還瀰漫著一股沁涼的清香,我知道這是雨的味道。我喜歡雨的味道。循著手中的清單,在市集繞了數圈,買了一袋馬鈴薯、一根紅蘿蔔、兩顆洋蔥、一包去骨雞腿肉、數條朝天椒、一包咖哩塊、一罐椰奶、一罐魚露,提著大包小包的食材回到廚房,今天只有一項任務——做泰式咖哩!
魚群之七絕打拋豬
時近清晨,天色微亮,尚未睜開雙眼,肚子咕嚕叫了一聲,心中閃過一絲念想——做打拋豬飯當早餐。於是默默更衣出門,到早市買了一袋豬絞肉,一包九層塔、一包辣椒、數顆蒜頭,小罐醬油及鹽巴。
回家路上,晨霧如銀,甚是美麗。心情大好,便決定不藏私,傳授大家魚群之七絕打拋豬。(手藝傳授自阿肉)
那些圖,與那些字
印象中,大二那年,是我專心準備英文的時光,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到台北車站附近的補習班上課。那時,我不太愛與學校裡的同學社交,連室友都說我好像很少出現在宿舍裡,有人說我這樣不好,聽到時我總是笑一笑,說自己知道。
那年,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從公館到北車的通勤歲月。還記得那時,從公館到台北車站還不需要在中正紀念堂轉乘,因此,上捷運後,我能得到安安靜靜的十幾分鐘。
小可的故事
在補習班教英文,見過各式各樣的學生,其中,對一位女孩印象很深刻,她很少笑,喔不,我幾乎沒看她笑過,與她認識的半年來,她總是板著一副哀傷的臉孔,即使我說了什麼有趣的事,她依然皮笑肉不笑,好像有什麼心事藏在心底。指考前,她要離開補習班,下課前十分鐘,她走到我面前,跟我說聲謝謝,並說自己指考會盡力。
人,一種相互比較的物種
從德國交換回來以後,正好是大學的最後一年,因此有許多朋友出國旅遊,算是送自己一個畢業禮物。當然,能離開亞洲的畢竟是少數,一部分人往北到日本或韓國,一部分人往南到菲律賓或越南。而我呢,哪裡都沒去,一來是要忙出版的事情,二來是自己也有點累了,想多做點靜態的活動,例如我現在正在幹的事——寫文章。
而每當他們旅行回來後,我都會很好奇地去聽一聽他們旅途中的趣事。
學理與學文的心境差異
魚群我呢,雖然大學讀的是理工相關,但平時喜歡寫文章自娛,今年五月也即將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這一年多來的反覆校對與改稿,讓我發現不少學理與學文在心境上的微妙差異。
從高中到大學,我算是一個還滿有自信的學生,因為自認數理能力不差,考試也難不倒我,無論是國中升高中的基測(現在叫會考),或是高職升科大的四技二專統測,我的數學都是拿滿分。在臺科大就讀期間,雖然學的東西都很理論,但即使沒認真聽課或是內容聽不懂,只要習題或考古題多算幾次,考試依舊會寫,就算對理論一知半解,還是可以裝成好像有懂的模樣。
邏輯的秩序感
有句勵志格言是這麼說的:「思想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
這句話看似很有道理,本身也沒什麼毛病,可是呢,當你把它倒著看:
「命運改變性格,性格改變習慣,習慣改變行動,行動改變思想。」
學游泳的兩三事
還記得以前不太會游泳時,只要心情煩躁或有什麼事想不通,中午休息時間,就會跑去學校的游泳池游泳,雖然當時還不太會換氣,自由式也不太熟,但很常去游泳池練習。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心情都不好了,還要跑去泳池找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