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心理研究:愛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年紀越大,越有一種感受,就是一一

人,終究是跟著愛走的。因為愛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有愛的地方,才能滋養出歸屬感。而有了歸屬感,那裡才會感覺是家。

而愛從哪裡來呢?我一直都相信,是從「人」身上來。

佳餚和我都是台中人,我們從小在台中長大,然後到台北讀大學,工作後也一起住在台北。

因此,要離開台北時,我會對佳餚說:「我要『回台中』了。」

她也會說:「她要『回台中』。」

我們不會用「去台中」,而會說「回台中」。

因為我們知道,台中有我們愛的家人,所以我們要回去。

就像一開始說的那樣一一愛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所以我們會用「回」這個字

於是,我會進一步想,那當我要離開台中時,我依然會用「回台北」三個字嗎?

我的答案是一一我會。因為我知道,我愛的人在那裡。

而我相信,佳餚也會用「回台北」三個字。

因為她知道,有她愛的人在那裡。

*

我曾經在歐洲旅行超過二十個國家,去超過兩百個城市。光是德國,我就拜訪超過一百個以上的大城小鎮。

即使我德文講得很好,但我沒有任何一刻,我再強調一次,是「沒有任何一刻」,覺得那裡是我的「家」。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因為你沒有好好跟當地人建立夠深的連結。」

或許這是一種可能,但我一直都認為,建立連結,是一種雙向的奔赴,我嘗試過、努力過,但沒有得到什麼結果。

而我相信,這樣的奔赴,不管結果如何,都是自然而然的。我不感到可惜,也不感到心痛,因為我並不強求。

也許在某個平行時空裡,我在異鄉找到了連結,找到了彼岸的奔赴,於是在那個遙遠的國度,建立了所謂的「家」。

只是那樣的劇本,並沒有發生在這個宇宙裡,如此而已。我並不感到遺憾,一點都不。因為我知道,這個宇宙的自己,已經過得非常幸福,而這樣就夠了。

我認識很多在德國的外國人,大部分的人沒有留下,而是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找熟悉的人建立羈絆。

而有的人,選擇留在異鄉,想試著把異鄉變成故鄉。

會留下來的人,據我的觀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家鄉對他們來說,本身就已經充滿了「推力」。他們可能在家鄉有不太好的童年經歷,或是成長於某個不太正常的家庭,或是有某些不太想見到的人,或自己的某個面向很難被自己心愛的人所接受。他們是那麼孤單和脆弱,但又是那麼倔強和堅強,有時想想,覺得這樣的人真是不容易。我遇過不少這樣的人,對於有著這樣經歷的他們,我總是會感到心疼,很想代替這個殘缺的世界好好給他們擁抱。

當然,我並不是指所有留下來的人都是這樣,但這確實是我觀察到的一大部份。很多願意留在異鄉的人,並非那個地方對他們有足夠的吸引力,而是他們對自己那遙遠的家鄉,本身就有著強烈的疏離感、厭惡感或排斥感。

而這種種的感覺,同樣指向一件事情一一他們在家鄉感受不到足夠的歸屬感與足夠的愛。

對此,我深表遺憾。

我一直都認為,一個沒有歸屬感的地方,不管是故鄉還是異鄉,注定都是待不長的,硬待也只是徒增痛苦而已。

所以,有的人選擇了離開,想把異鄉變成故鄉。

又或者,因為同樣的理由,適應不了異鄉,於是又回到了故鄉。

*

當然,這一切都是選擇,而選擇無關對錯。

但如果你問我,三十歲後,什麼是重要的?

那我會說:愛人的能力很重要,以及讓自己被人愛的能力很重要。

這兩種能力不一樣,但同等重要。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我覺得一個人再怎麼堅強,都不會希望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因此,我覺得三十歲啊,會賺錢什麼的都還是其次,重點是他要有能力給一個人愛,或是有能力讓自己被一個人愛。

簡言之,他要有辦法與他人建立深入的感情連結。

這裡說的連結,不是指那種淺薄的認識,而是要知道怎麼好好去愛一個人,或是讓自己能夠被一個人好好去愛。

因為有愛的地方,才能想像出歸屬感,於是自己才會明白,哪裡是自己的家。

而這種愛,是一種雙向奔赴。體驗過的人會明白,這是一種人間至甜。

我相信一個人可以飛得很遠,可是當累的時候,他終究會想要回家。

那麼,家又在哪裡呢?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一一愛的人在哪裡,歸屬感就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台灣也好、德國也罷、地球月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宇宙的哪個角落,其實沒那麼重要。

因為,就像最一開始講的一一

人啊,終究還是跟著愛走的。因為愛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讓自己學會如何愛人、讓自己學會如何被愛,是人一輩子無法逃避的課題,而這無關年紀。

你給一個人愛,那對方心中的「家」的座標,就會在自己身上。

你愛一個人,那自己心中的「家」的座標,就會在那個人身上。

兩個座標的交會,就是家的方向。

越早明白這件事,越早開始享受幸福。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