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結束後,那回來所要面對的「現實」?

過去一個月,去了奧地利休一周假,又去了德國出差一周,最後又去了法國休兩周假,近日回到了台灣。

回來之後呢,有人跟我說了一句話,說歡迎回來,回來繼續「面對現實」。

我先不論講這句話的人,背後有怎樣的動機與想法,心裡倒是挺好奇一件事,那就是——

如果你聽到有人跟你說這句話,你的心裡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你是會覺得:「哈哈哈,說得沒錯!要回去還債啦~」

還是會覺得,好像哪裡不太對勁?

甚至在內心深處,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感」?

不管你是出於什麼理由離開台灣、離開多久,是旅行/休假/留學/打工度假/交換學生/工作/遠嫁他鄉都好,其實,當別人對我們說一句話時,我們心中會有不同的感覺,那多半是我們對於某個字詞的概念,有不一樣的理解,心中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比如當我說,滷肉飯很好吃。

如果我說的滷肉飯,跟你說的滷肉飯,是同一家滷肉飯,而我們對於好吃的標準也完全一樣,那當我說這句話,你就不會有任何奇怪的感受。

反之,如果我說的滷肉飯,跟你說的滷肉飯,根本就不是同一家滷肉飯,或者是,我們對於什麼叫好吃,心中也有各自不同的標準,那當我說滷肉飯很好吃,你就開始會有不同的感受。

你可能會覺得:「滷肉飯很難吃好不好,我家巷口的那一家就很難吃!」(我們對滷肉飯有分歧)

可能會覺得:「你說的那家我知道,但我覺得超難吃!」(我們對好吃有分歧)

所以,對於「滷肉飯很好吃」這句話,如果我們會有不同的感受,那就要看我們是對「滷肉飯」有分歧,還是對「很好吃」有分歧。

有了這個理解,讓我們回到主題,當你出國一趟,回國之後,有人對你說歡迎回來繼續「面對現實」時,如果你的心中,和我的心中,有感受的差異,那也一定是我們對於其中某個字詞的理解,產生了分歧。

會是「面對」嗎?你說的面對,和我說的面對,不是同一個面對?

不,這不太可能。

沒錯,比較有可能的是:我們對於「什麼叫現實」,心中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們的心中,才會有不同的感受。

*

首先,你認不認同「賺錢就是現實,只要一刻沒在賺錢,就是一刻沒在面對現實?

如果你認同我這個對「現實」的定義,那當你出國回來之後,我對你說,歡迎回來繼續「面對現實」,你就會欣然接受。

因為我們對於「現實」的理解,並沒有產生分歧。

那麼,你認不認同「在台灣就是現實,只要一刻不在台灣,就是一刻沒在面對現實?

如果你不太認同我這個對「現實」的定義,那當你出國回來之後,我對你說,歡迎回來繼續「面對現實」,你可能會覺得一絲奇怪。

我是回到台灣了沒錯,但是回台灣等於回到現實嗎?那在國外的日子就不是現實嗎?所以我在做夢是嗎?

這時,因為我們對於「現實」的理解產生了一點分歧,所以就開始有一點不同的感受。

那麼,你認不認同「活著就是現實,只要一刻還活著,就是一刻有在面對現實?

如果你不認同我這個對「現實」的定義,那當你出國回來之後,我對你說,歡迎回來繼續「面對現實」,你可能就會覺得很奇怪。

我出國也是有在活啊!為什麼在國外就不叫面對現實了?所以我在國外是死了嗎?

這時,因為我們對於「現實」的理解產生了分歧,所以就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那麼,你認不認同「有在誠實面對自己,就是有在誠實面對現實,只要一刻還在誠實面對自己,就是一刻有在誠實面對現實?

如果你非常不認同我這個對「現實」的定義,那當你出國回來之後,我對你說,歡迎回來繼續「面對現實」,你可能還會有點生氣。

我在國外有在誠實面對自己,在國內也有誠實面對自己啊!憑什麼講的我在國外就沒在面對自己似的,真是莫名其妙!

你看,因為我們對於「現實」的理解產生了巨大的分歧,所以就有了巨大的感受差異。

誰的感受才是「對」的?

這不重要,每個感受都是對的,感受本身並沒有對錯,只是我們對於什麼叫「現實」,心中都有各自的理解罷了。

那麼,我很好奇,你會怎麼定義「現實」呢?

當你出了國,回來以後,有人對你說:歡迎回來繼續「面對現實」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

請不要迴避內心的感受,也不要迴避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個認識自己的極佳機會。

因為有人正在試探你的內心,如何去理解所謂的「現實」。

而針對這個問題,我的建議一律是——正面迎戰,別躲避!

我不是說,躲別人的問題。

我意思是,別躲你自己。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