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個自稱是「理想主義者」的朋友聊天,發現這世界原來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欲望和理想有什麼差別,經常在把這兩者混為一談。
「我想考第一志願!」請問這是欲望還是理想?沒錯,這是欲望。
「我想買一棟房!」請問這是欲望還是理想?沒錯,這也是欲望。
「我想交女朋友!」請問這是欲望還是理想?沒錯,這還是欲望。
為什麼都是欲望?非常簡單,因為這樣想的人,在乎的是結果「得到了什麼」,而不在乎過程「經歷了什麼」。
就像是,對於那些懷抱著「想考第一志願」這個欲望的人來說,只要沒考上第一志願,他就會覺得自己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費的、都是徒勞的、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而當你這樣跟他說:「怎麼會沒有意義呢?你讀了三年書耶!你的中文變強了、英文變強了、數學變強了,和兩年前的你相比,現在的你明明已經進步很多,也成長很多了啊!」
如果你這樣跟他說,他多半會聽不進去,甚至會覺得你在嘲諷他,因為——再重複一次——對於一個緊盯著「欲望」的人來說,他只在乎最後的結果「得到了什麼」,而不在乎中間的過程到底「經歷了什麼」。
*
同樣的,對於那些懷抱著「想買一棟房」和「想交女朋友」這兩種欲望的人來說也是一樣,前者在乎的不是每天工作賺錢快不快樂,而是最後一刻有沒有「得到一棟房」,後者在乎的不是追求女生的過程開不開心,而是最後一刻有沒有「得到一個女朋友」。
這就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他們只在意結果是否盡如己意,而不在意過程是否無愧我心。這種人的典型,就是日劇《王牌大律師》中的古美門。
從這種角度去思考,你就能清楚地了解,為什麼很多人會抱怨另一半關係確定之後就忽然變了一個人。因為結果已經盡如他意了啊!而他呢?唉,說來真的很殘酷——他其實並沒有那麼享受追求你、逗你開心的過程與滋味,他只是想得到你而已,因為他有七情六欲想要滿足,而你就是某種欲望本身。
當然,反過來說也成立,你會想和某個人在一起,是因為你想要繼續享受「被疼愛」的感覺,這也是欲望的一種,而他就是你的欲望。你心中有一個「想要擁有愛」的欲望,只要他繼續疼愛你,你就覺得自己擁有了愛,欲望被滿足了,你就會感到快樂。反之,只要他不疼愛你了,你那個「想要擁有愛」的欲望就會落空,欲望沒有被滿足,你就會感到痛苦。
有感覺到自己被人愛,就快樂,沒感覺到自己被人愛,就不快樂。別人如何愛自己不重要,只要還能感覺到自己還在被愛,就不會痛苦——這就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思維。他們在乎的是自己「有沒有繼續被愛」,而沒有那麼在意「自己曾經被人怎麼愛」。
有發現了嗎?對於現實主義者來說,是欲望和結果在主導一切,對他們而言,重點是在那個想要擁有愛的欲望有沒有被他人滿足,而那個欲望依附的指標,是他人有沒有繼續疼愛自己。換句話說,如果你是個現實主義者,只要他人不繼續疼愛你,結果就是不盡你意的,你就注定會感到痛苦。
*
總之,如果你傾向這樣去解讀:「哼!不愛就不愛了!你不來愛我,還有其他人會來愛我!要走就走,慢走不送!啊啊啊,沒人愛我了我好痛苦,我是不是不夠好?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我是不是史上最可憐的人?不行!我不能這麼喪志!我要再更努力充實自己,好讓自己變成一個值得被愛的人!我一定要得到很多人的追求,得到很多人的喜歡!然後滿足心裡那個『想要擁有愛』的渴望!」
如果你會這樣想,那你就是屬於現實主義者。你在乎的是結果到底得到了什麼,而不在乎過程中的自己經歷過什麼。你更需要的是感覺到自己有沒有再繼續被人愛,更甚於自己曾經在關係中被怎麼愛。
反之,如果你傾向這樣去解讀:「他不愛我了沒關係,我可以坦然接受,反正愛這種事不能勉強,我更在意的是在這段愛中體會到的一切,而不在意自己最終是否能『永遠得到那個人的愛』,我會好好珍惜這份與他的回憶、守護這份與他的回憶,即使他不在了,我還是想把這份回憶保存好。至於他離開之後要到哪裡去?想要再去愛誰?嘖,I don’t care!」
如果你會這樣想,那你就是屬於理想主義者。你在乎的是過程中的自己經歷過什麼,而不在乎結果到底得到了什麼。你更需要的是知道自己曾經在關係中被怎麼愛,更甚於自己有沒有再繼續被人愛。
簡言之,現實主義者重結果,不重過程;理想主義者重過程,不重結果。
*
所以,當一個理想主義者想要安慰一個現實主義者,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想安慰一個理想主義者時,兩人注定會無法對話,因為這兩種思維在同一個語境當中是相互牴觸的。
現實主義者:「我失戀了,好難過。」
理想主義者:「你應該去看你們曾經一起經歷的點點滴滴啊!那些經歷難道都是不美好嗎?」
現實主義者:「美好個屁!人家現在都跑去愛別人了,你說的那些美好經歷,現在早就變成一場笑話了!我要趕快找到下一個愛我的人才行,不然我好痛苦啊!」
理想主義者:「……」
此時,理想主義者心裡OS:「唉,那些美好的經歷都不去細細咀嚼和品味,別人一不疼愛你了就急著想否定一切,喜怒哀樂都建立在別人的恩賜上,別人給了你才要笑,別人不給你就哭鬧,多麼被動又悲哀的人生啊!」
可是,如果反過來說呢?
理想主義者:「我失戀了,好難過。」
現實主義者:「難過什麼?再找一個就好了啊!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
理想主義者:「可是我們曾經經歷的那一切點點滴滴,我是怎樣都很難忘記的啊!我覺得我一輩子都會陷入那個回憶的泥沼裡,再也爬不出來了嗚嗚嗚。」
現實主義者:「……」
此時,現實主義者心裡OS:「哭什麼哭,趕快找一個新的,幫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現實不就完事了?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糾結個屁呀!真是無聊!自己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真是愚蠢又悲哀!」
有發現了嗎?這兩種思維是相互矛盾且互補的,現實主義者所理解的優點,恰恰是理想主義者所理解的缺點,而現實主義者所理解的缺點,恰恰是理想主義者所理解的優點。
*
如果你能清楚地辨別兩者之間的差異,其實就能很簡單的看出身邊的人之中,誰是屬於現實主義者,誰是屬於理想主義者。(請注意,這兩種思維是無法重疊在一起的,一個人做一件事,更在意的是結果還是過程,從那個人的話語中一定能看得出來。)
最近和一位自稱是「理想主義者」的朋友聊天,看他一邊強調自己有多麼在意做一件事的「結果」有多少回報,一邊又說自己是多麼理想化的人,感覺實在很微妙。當時一直很想跟他說:「你只在乎結果得到多少回報,這哪叫什麼你的理想啊!這分明叫你的欲望!所謂的理想,是你做一件事情,更在意『實現的過程』為你帶來多少意義和情緒才對啊!」
「對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而言,是根本就不會去計較和在意結果到底有多少回報的啊!」我當時有一度想要這樣說,但是後來忍住了,因為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不忍心用真實去傷害他。只是,每次聽一些戴著理想主義面具的現實主義者說話,看他們一邊露出現實主義者的關鍵品質,一邊卻又拚了命想催眠自己是理想主義者,那種一個人身上巨大的矛盾感,總是讓我覺得觀察人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