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就在〈水瓶集〉不斷分享一個觀念,叫做——人,是一個只看得見自己的物種。
我一直都認為這個觀念,幾乎可以解釋所有世間萬象。
關於人,我有一種認定,就是我們活在世上,遇到任何事情,都極度瘋狂到近乎病態地喜歡「反觀自己」。
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就在〈水瓶集〉不斷分享一個觀念,叫做——人,是一個只看得見自己的物種。
我一直都認為這個觀念,幾乎可以解釋所有世間萬象。
關於人,我有一種認定,就是我們活在世上,遇到任何事情,都極度瘋狂到近乎病態地喜歡「反觀自己」。
最近上課,在談「個性」方面的話題時,我突然好奇學生會怎麼理解我的性格,於是我問他們怎麼看待我的個性,一位女同學阿阡說,她一開始覺得我是個很嚴肅、很不常笑的老師,但上課久了之後,她覺得我講話其實很有趣、很幽默。當時聽完,心裡一愣,腦中閃過的第一句話是:「喔!原來我在別人眼中竟然是這樣的人啊!」
人,為什麼會感到自卑?最主要的原因,是心懷「不正常」的期待。
什麼叫心懷「不正常」的期待?我舉個例子:
假如你是一個男生,我現在很明確地告訴你,你籃球這一輩子再怎麼打,都不可能打得比Michael Jordan好。請問你會不會自卑?
小的時候,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格言,大都充滿著濃濃的「儒教思想」。
什麼是儒?儒,強調「效法聖賢」。如何去效法聖賢?途徑是什麼?答案非常明確,就是吃苦上進。
於是,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格言:
全文無雷。
在電影《火線追緝令》當中,提到了有關天主教教義中的「七宗罪」。所謂的七宗罪,簡單一句話,就是指「一切惡行的源頭」。按照電影裡的出場順序,這七宗罪分別是——暴食、貪婪、怠惰、淫慾、傲慢、嫉妒、憤怒。
在《安眠書店》中,Beck曾對Joe說過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她對Joe說:「如果我們之間沒有信任,那我們就什麼都沒有了。」(If we don’t have trust, we have nothing.)
這句話,非常有意思。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而且非常著名的心理實驗,受試者是一群美國大學生。測試的內容是這樣的,這些人會先被告知「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5歲」,然後,在確定他們都知道這項資訊後,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你預估「你自己」可以活到幾歲?
由愛生恨,是一種很常見,卻不健康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伴隨的往往是極端的外在行為,所以許多人會把它視為一種「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如果想知道一個人是如何由愛生恨的,以及由愛生恨會產生怎樣的行為,可以看英國電影《裂縫》裡的G小姐,或是《神鵰俠侶》裡的李莫愁,這兩位人物都是由愛生恨的典型。
受害者心態,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遇到痛苦時,把自己當受害者的想法,我喜歡把這種想法稱為「自憐(自我可憐)」。自憐是一種很常見,卻不健康的心理認知。
首先,這種心態是怎麼來的呢?
在自欺與自知的心理研究(上)這篇文章中,我們透過「小明考第十一名」來理解自欺與自知的差異,小明之所以會想騙自己,是因為太想滿足心中的期待,他覺得自己可以進到前十名(先是自信),但期待落空了(於是自卑),為了消解自己的痛苦與焦慮,才幻想自己是有進前十名的(最後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