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發表日期:2020.10.13
德語考試在即,近幾個月忙於備戰,原本想說準備的過程會格外艱辛,但心態上卻意外調適得極好,每天越讀越起勁,越讀越有滋味,竟一時就把寫文的事拋在腦後,而一眨眼,一個月就過去了。
「讀德文和寫文章這兩件事,哪個對我才是更重要的呢?我能同時把這兩件事情做好嗎?如果不能,那該怎麼取捨、該怎麼取得平衡呢?」其實偶有時候,我的腦中會迴盪著類似的問題。
後來我想通了,發現這個問題根本就不重要,我只需要好好抓住每個「想認真做好一件事的感覺」就好了,其他問題根本就是庸人自擾。前一個月的時候,我想認真好好讀德文,所以我就認真好好讀德文,這幾天感冒不舒服在家休息,突然想好好認真寫文章,所以就好好認真寫文章……
是啊!想這麼多幹嘛?能夠專注地投入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並認真地把它完成,不顧結果地去享受每一刻投入的當下,不就是莫大的幸福了嗎?至於到底是事情A重要還是事情B重要,認真想來,真有那麼重要嗎?
我在哪一刻特別想去做什麼事,那件事在那一刻,不就是最重要的嗎?身體已經告訴我答案是什麼了,我只要跟隨自己的內心就好,何必再費不必要的心力去動腦判斷?
想通了這點之後,頓時海闊天空,不管是讀德文還是寫文章,還是生活中其他的瑣碎雜事,頓時都不再有那種受其他事情箝制的感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或許是自覺理得,所以感到心安,專注力也同時得到大幅提升,做什麼事感覺效率都特別好!
*
現代社會好像有一種很常被拿出來討論的症狀,叫做「拖延病」。偶爾我也會去反覆思考,該要時常更新的〈深海集〉,已經快一個月沒更新了,借來的《傷心咖啡店之歌》,原本打算在三周內看完的,但放了一個多月還看不到一半,這種種的跡象是不是證明了在冥冥之中,我也得到了所謂的「拖延病」?
但思來想去,我覺得不是,我根本不需要為自己扣上這頂莫須有的帽子。
「拖延」這個詞,其實很妙。因為這個詞本身,就很容易把人的思考導向「我沒做的事情」那一邊。可是這時我就會很本能地去想:「奇怪了?為什麼我就要去想我沒做的事情呢?我為什麼就該要把焦點放在『我還沒完成』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把焦點放在『我已經完成』的事情上面?」
當然我完全不否認,〈深海集〉一個月沒更新,《傷心咖啡店之歌》一個多月還看不到一半,這些都是鐵一般的事實,但我心裡很清楚地知道,我沒有在故意拖延,而是和以前一樣,在不斷追尋著自己的內心,在努力抓住每一刻「想認真做好某一件事的感覺」,只是我的內心深處告訴我,那一件事在這些時間以來,暫時不是〈深海集〉,也不是《傷心咖啡店之歌》而已。
就像現在,我也沒在故意拖德文進度,更沒在故意拖《傷心咖啡店之歌》的進度,只是我的內心深處告訴我,在此時此刻,我不想讀德文也不想看書,就想好好地把文章寫出來,然後再去睡個覺。這是我內心的聲音,我很清楚地聽到了,我只是認真去把它完成,如此而已。
至於如果你說,大白天的不善加利用,不好好做正事,就是一種「拖」?那我大概會說,反正我文章已經寫完了,階段任務已完成,在我的定義裡,我已經忙得差不多了。
剩下的事,都等我先睡起來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