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該不該休學一年去旅行?

Q:魚群,我目前大學一年級,對學校教的東西興趣缺缺,甚至覺得自己只是在這裡浪費時間,因為我家境還算可以,目前在猶豫要不要先休學一年出國走走(目前考慮日本),因為不算是遊學或留學性質,比較偏向單純旅行或打工,我知道這樣做對未來可能也沒什麼幫助,心裡很徬徨,你覺得我該如何是好呢?

首先,你是打算放棄學業了嗎?如果沒有,那休學一年的代價是什麼?不就是晚人家一年畢業而已嗎?而晚一年出社會,你又損失了什麼?我們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你晚一年出社會,確實代表你會少賺到一年的錢,但那又怎樣?你未來少喝點酒少抽點菸,不就能把那一年的時間給多「賺」回來了嗎?而且單就經濟層面來看,如果你打算在日本打工,那也可以彌補資金的缺口,除非你現在也有在工作了,否則整體損失的機會成本,並沒有你想像中來得大。

再者,你自己也說了,你對學校教的東西興趣缺缺,那起步比人晚一年,似乎就不是一件多大的事了。要知道,就算你離開了學校,還是可以隨時再回去,別輕易覺得這是什麼「不可逆」的選擇,就算你旅行之後,自覺不愛,想重新回到校園念書,難道不可以嗎?或許回來以後,你對轉系的慾望會更強烈、做事也更有目的與企圖心了啊!所以長遠來看,這也不叫你有「損失」。

我也延畢過一年,但我可完全不覺得我延畢的那一年是「空白」的,我利用了那一年我做了許多自己想嘗試的事,現在回頭再看,甚至覺得很值得。這世上有很多人會習慣把休學延畢和浪費時間劃上等號,會這樣想的人,其實是很功利、很短視的,他們只會覺得你晚一年畢業,就等於少賺一年的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請要知道,時間過了幾年以後,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根本就不會care你休學那一年是怎麼規劃利用的,所以,時間是你自己在使用,只要你覺得不浪費、沒對不起自己就好了,別人怎麼說根本不用在意,他們沒你想像中那麼在乎你,你不需要覺得自己的選擇會對不起任何人。

嘿,歡迎來到這個冷漠疏離的現實世界。

*

好,還是回到問題的核心——休學了以後,你想利用這一年做些什麼?或者說,你想在你所謂的旅行中,得到些什麼東西?

請注意,有一點很重要:延畢一年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知道自己之所以延畢一年,到底是「為了什麼」。

你說就是為了旅行?可以,但是旅行太廣義了,應該再更具體一點。比如說,你想到日本當地學好日語,這就是個很好的目標;或者你和我一樣喜歡寫作,想在這年寫一本書,這也是個不錯的嘗試;又或者,你想透過打工,更深入了解日本的職場文化,這也是很有意思的挑戰。總之,你至少要找到一樣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好讓自己相信這一年,是因為有了更重要的事情想做,所以才主動離開學校,主動選擇旅行的。

當然,我也不排除你是另一種人,就是單純想把旅行這件事當作休學的目的,而不是為了達成某件事所必須的工具,若是這樣的話,那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因為在我眼中,你是屬於那種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的類型,而之所以休學,只純粹是希望可以滿足自己想看世界的好奇心。

我不會說這樣不好,畢竟好奇心人皆有之,能滿足也算得上是一種幸福。可是如果滿足好奇心,是你休學後所追求的「唯一目的」,那好奇心滿足了以後,你可能會遇到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因為你的旅行本身就是目的,所以成長與變化是不穩定的、是沒有具體方向性的。

你可能沒有在旅途中刻意「勤於說」,於是日語會話還是不夠流利;也沒有在旅途中刻意「勤於寫」,於是文章語句還是有很多問題;亦沒有在途中刻意「勤於學」,於是對日本職場狀況還是一知半解……如果你真的打算把旅行本身當作唯一目的,那最終除了回憶之外,你很可能還是處於那個「事事有接觸,處處不精專」的狀態。

*

這是不是好事,很難一概而論,只是,如果滿足對世界的好奇心是你旅行的唯一追求,那麼你就要清楚知道,滿足好奇心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其他人,其他人會在意的,是你有什麼實質的變化。比如說你回來了以後,得到了什麼特殊的經驗嗎?那些經驗為你帶來了什麼改變?能夠為你「加值」的地方在哪裡?

針對這些問題,或許我們終究不能否認,大多數人的旅行結束後,從某個比較殘酷的角度來看,還是那個原來的自己。興趣還沒確定、目標還沒確定、徬徨還沒消失,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一切似乎沒有變得更好,只是多了一些不同於其他人的「旅行的回憶」而已。

還記得我一開始說的那句話嗎?延畢一年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知道自己之所以延畢一年到底是「為了什麼」——其實這個邏輯始終是不變的,只是你到時的痛苦,會從「延畢」轉變成「旅行」而已。

最終,你還是得為自己的旅行賦予某種現實的意義。

就像以前你會問: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了工作嗎?那工作又是為了什麼?

就像你現在會問:休學是為了什麼?為了旅行嗎?那旅行又是為了什麼?

這份疑惑是永遠不會停的。沒錯,你發現了嗎?其實不管做什麼事,我們都還是相當在意理由、相當在意那個「為什麼」,不只是休學,旅行也是一樣。我們為什麼這麼在意理由?我們為什麼這麼在意做一件事是「為了什麼」?關於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利他到覺悟》這本書裡,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概念:進於儒,退於道,止於佛。

*

我想,早在數千年以前,聰明的老祖先就發現這個奇特又費解的人性,不管做什麼事,我們總會不自覺逼問自己「這麼做是為了什麼」,而針對這個惱人的問題,從儒就是一種解苦之道。

什麼叫做「儒」?所謂儒,是一種處世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只要人可以抱持生命中的某個「大執念」,則就算遇到痛苦與迷惑,也可以靠著心中那份大執念,強行合理化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安。

換句話說,在進於儒的觀點中,要讓自己提前在「做一件事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無盡的迷惑中脫離,就要在遇到更大的痛苦前,提前一步先找出某個更大的執念,好使自己相信:「我之所以做這件事,是因為我心中有個更重要、更遠大的目標,而正是為了達成那個更遠大的目標,我所付出的心力與犧牲,才都是值得而有意義的。」

因此,從「儒」的角度來看,你現在該做的,不僅是確認休學的理由,還必須再更進一步確認自己旅行的理由。確立了理由以後,好好用力抓住它,不要輕易放手,如此一來,你才可以順利在後續那個「旅行是為了什麼」的反覆自問中,用心中的大執念來幫助自己度過迷茫與不安。

舉例來說,魚群我旅行是為了寫作、寫作是為了出版、出版是為了有朝一日能成為旅行作家。換言之,成為旅行作家就是我的大執念,而當我抱持這個大執念,就不會再去糾結旅行是為了什麼寫作是為了什麼出版又是為了什麼這三個沉重又惱人的問題了!像這種「用某個更大的執念」去破除「為了什麼」所帶給自己的無助與徬徨,是「進於儒」這個概念下所隱含的生命智慧,給你參考,希望你早日想通,然後勇敢做出那個你所相信的選擇。:)

你可能也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