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魚群,我大學剛畢業(已經錯過交換的機會了……),心裡很想跟你一樣到歐洲旅行半年到一年,但是當我向身邊的家人朋友提出這個想法時,他們卻說我不切實際,說我這樣做只是在浪費生命,尤其是我爸特別反對……你認為我該怎麼辦?我該堅持一次選擇出走嗎?
首先,不知道妳有沒有想過,當妳身邊的家人朋友對妳說旅行或壯遊是在浪費生命時,他們背後真正想傳遞的價值觀是什麼?
請容我自行猜測,他們很可能是認為妳已經畢業了,所以該趕快找份工作賺錢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們就是直觀地把做賺不了錢的事和浪費生命給劃上等號。而坦白說,這樣的理解其實並沒有錯,我們也很難否認,在大多數的人眼裡,一個人畢業後,只要在沒在做和賺錢有關的事,往往就會被認定是在浪費生命。
我想,妳應該也有類似的經驗。
大學畢業前,妳說妳想學跳舞、學吉他、學鋼琴、學游泳、學圍棋、學籃球、學英語、學日語、學韓語……這時候,妳的家人多半都不會說什麼,甚至鼓勵妳盡量多方發展興趣。可是一旦畢業後,事情往往就會變得不太單純。
「媽,畢業以後,我要繼續學鋼琴。」
「繼續學鋼琴?可是妳都大學畢業了,是時候該出去找工作了吧?學鋼琴賺的到什麼錢嗎?別『浪費生命』了,先務實一點去工作!」當妳一離開校園,很可能就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話。
「可是媽,我真的很喜歡鋼琴啊!我會努力學好,說不定以後……」
「以後怎麼樣?妳覺得妳有能力靠鋼琴養活自己嗎?」
*
ok,先到這裡。請問一下,當妳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時,妳要怎麼回?妳心中有沒有一股「想證明自己可以靠鋼琴養活自己」的念頭和決心?
如果沒有,那很抱歉,我也會站在妳媽媽這邊,請妳務實一點先去找工作。因為依妳的心態,只是想把「學鋼琴」這件事,當成茶餘飯後的消遣而已,很可能到後來,還是會學得馬馬虎虎,甚至半途而廢。
妳說我和妳媽媽太現實?不能體諒妳喜歡鋼琴的那顆心?
嗯……妳已經大學畢業了。所以有些話,我也就直說了。
要知道,當妳畢業以後,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此時認真回妳問題的我,以及那些會在意妳的親人朋友之外,已經不會再有誰,會去在乎妳喜歡什麼了……妳非得先要夠好,別人才會重視妳的喜歡。
無論妳是喜歡旅行、喜歡鋼琴、喜歡唱歌、喜歡跳舞、喜歡吉他、喜歡籃球、喜歡英語、喜歡日語……都是一樣。
除非妳可以證明自己有某方面的本領或才情,否則妳喜歡什麼,對「妳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來說,坦白講,沒有任何意義。
畢竟,真要說的話,我喜歡寫作電玩旅行、妳媽喜歡跳舞圍棋法語、妳家隔壁王阿姨喜歡長笛養狗日語……是啊!活在世上,誰沒一點喜歡呢?而如果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喜歡,那請問妳的喜歡和我的喜歡、和妳媽的喜歡、和妳家隔壁王阿姨的喜歡,有什麼高低之別嗎?
妳的喜歡,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地方嗎? 如果沒有,那為什麼妳的喜歡,就要受到大家特別的關照?
那個唯一能證明妳夠好的指標是什麼?唯一能區分妳的喜歡,更值得別人在意的理由是什麼?
是的,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看妳有沒有辦法靠妳在意的東西養活自己。
有辦法養活自己,那表示妳可能是真心喜歡;不能養活自己,那表示妳可能不是真心喜歡。
這種「用能不能養活自己,去看一個人喜歡一件事的程度」的一概判斷,雖然不見得正確,但卻很有效率,就算出錯,也很好調整。
還記得前一段的最後兩句話嗎?
「可是媽,我真的很喜歡鋼琴啊!我會努力學好,說不定以後……」
「以後怎麼樣?妳覺得妳有能力靠鋼琴養活自己嗎?」
沒錯,當我們站在當事人的立場想,其實這種思考本身,是非常合理,也非常合邏輯的。
*
那麼,同樣的情境,讓我們再把「學鋼琴」改回「旅行」看看。
「媽,我想去歐洲旅行半年。」
「去歐洲旅行?可是妳都大學畢業了,是時候該出去找工作了吧?旅行賺的到什麼錢嗎?別浪費寶貴的時間了,先務實一點去工作!」
「可是媽,我真的很喜歡、很想要去旅行啊!說不定以後……」
「以後怎麼樣?妳覺得妳有能力靠旅行養活自己嗎?妳覺得旅行真的能為妳的生活帶來什麼實質改變嗎?」
有沒有發現了?在這個做賺不了錢的事就是浪費生命的價值觀底下,妳的想不想要和喜不喜歡都不是重點?也因此,妳光是強調自己「很想要」和「很喜歡」,沒有意義,這個說服策略是完全走偏的。
當然我知道,對妳個人來說,興趣是無價的,或許妳也可以輕易反駁,說妳不這樣認為,妳覺得只要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是在浪費生命。確實妳也能這樣理解,但請要知道,當兩種價值觀相互對撞的時候,妳很難用妳的理解,去推翻他們的另一種理解,畢竟這只是立場之分,而不是對錯之別。
妳的理解或許沒有錯,但他們的理解也有合理的地方,只是你們更在意的東西不同而已。
所以,當妳的家人朋友說「做賺不了錢的事就是在浪費生命」時,請先試著理解他們的想法,以及他們想法背後預設的價值觀,然後,再從他們的價值觀出發,找出妳可以站得住腳的語境,進而化解彼此矛盾。
具體來說,該怎麼做到呢?
*
「媽,我想去歐洲旅行半年。」
「去歐洲旅行?可是妳都大學畢業了,是時候該出去找工作了吧?旅行賺的到什麼錢嗎?別浪費寶貴的時間了,先務實一點去工作!」
「好,我會先去工作,但是當我賺夠旅費,我還是會辭職去旅行,到時請別阻止我。」
「那到時候再說。」
沒錯,如果妳不想永遠活在妳父母的價值觀底下,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自己解決旅費問題,別給他們老人家增添額外的負擔,以此證明妳的決心。而通常這樣做,等到妳真的存夠錢了,也離職了,他們的態度就會稍微軟化。
「什麼?妳真的存夠錢了?也離職了?準備要開始訂機票了?」
「是啊,我不是說了,我要去歐洲旅行嗎?」
「可……可是……那個地方治安不好,扒手又到處都是,妳真的不再想一下?」
到了這時候,當妳已經初步證明自己的決心,妳的家人其實也就不太會再搬出那套「做賺不了錢的事就是在浪費生命」的價值觀阻止妳了。
為什麼?一來是因為,他們之前已經向妳說過了,但妳用實際行動證明妳不接受。而一般較為開明的父母,理解到這點以後,多半會尊重子女的意志,不會想繼續當小孩眼中的討厭鬼。
二來是因為,如果妳是花自己的錢,那要怎麼用是妳的自由,就算是妳的父母,其實沒權利阻止妳。除非他們有辦法把妳賺的錢收走,否則這場談判,妳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當然,有些比較極端的父母,會用情緒勒索或情感綁架,這種狀況比較少見,也比較複雜,我就先不提了,這裡只先討論一般狀況。
*
一般來說,面對子女的選擇,出於愛,父母不會一直扮黑臉。比起一直當討人厭的反對者,他們多半會願意退一步,開始擔心更實際的問題。比如說:妳的旅費夠不夠?安全意識有沒有?防盜觀念在不在?
而一旦討論開始偏向旅行的實際層面,那其實妳心中那個「想去旅行」的念頭,就已經被他們成功默認了。此時,你與旅行的距離,也算是有了重要的推進。
客觀上來說,這樣的進展對你來說是有利的,雖然這一小步,需要花費不少力氣,但無論如何,只要是往妳心中認為的,那個「好」的方向前進,這一切的付出與努力,應該都算值得的吧?
還記得,妳最一開始的提問嗎?妳說:「心裡很想跟你一樣到歐洲旅行半年到一年」
既然妳都說了「很想」,那這一次,就好好狠下心來付出一點什麼吧!
這樣妳的喜歡,比起妳家隔壁王阿姨的喜歡,也才多了點意思和價值,不是嗎?:)